医学大师吴阶平逝世 享年94岁
1965年1月苏加诺总统授予他"伟大公民"二级勋章。
1968年始,他担任中央多位高级领导人的医疗小组组长。
南京的朋友可能经常在街头上看到他的签名,那是以他名字命名的医学基金会在南京的男性健康项目。
他的名字,是吴阶平。
昨天晚上,新华社发出唁电:著名的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泌尿外科专家和社会活动家,九三学社的杰出领导人,第八届、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第九届、十届中央委员会主席,十一届名誉主席,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吴阶平同志,因病于2011年3月2日21时1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本版综合新华社等
一次偶然骑车摔倒,让他与医学结下一生缘
1917年,吴阶平出生在江苏常州。1933年,16岁的吴阶平考入燕京大学医预科,从此开始了他传奇的医学生涯。
吴阶平的父亲吴敬仪在天津招商局和宝成纱厂当经理。吴阶平常带着弟弟们在院里玩。有一次他异想天开骑在自行车上玩皮球,连车带人摔倒在地,伤了右臂,一直到很久以后伸屈仍不甚自如。虽然吃了些皮肉之苦,由此也结下了一生的"医缘"——上世纪初,北京东单三条那座高墙深院的清朝遗老的"豫王府"被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买下拆掉,原址盖起协和医学院。石油大王为自己树碑,取"豫王府"的谐音,把它叫做"油王府"。吴阶平来京治胳膊住在那里,他觉得恍如进了一座迷宫。他下了决心非到协和念书不可。
1936年,他正式进入这座"王府"。在当年那是十分令人羡慕的。协和学制八年,在美国注册立案,毕业由纽约大学授予博士学位。教授多为美国人,教学全用英文。每年只从全国众多拔尖的考生中精选二、三十人,学习要求极严,75分才算及格,到毕业时往往一个班只剩下十多人。学生们拼命苦读,仍难免被淘汰。
吴阶平给自己下了这样一个评语:"很淘气,不是一个用功的好学生。"他其实是不读死书。举行毕业典礼的时候,按规定,要由全班成绩最好的学生举着标牌带领全班同学鱼贯入场,吴阶平就获得过这个荣誉。
行李都没带,他放弃美国优越的生活毅然回国
从被称为"金牌"的协和毕业后,父亲给定下的"好好读书,将来凭本领吃饭"的目标,他超额完成了。但吴阶平在协和的八年,正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日本入侵,大片国土沦丧。美国人办的协和医学院当时还算"安静的书桌",善于思考的吴阶平在反复琢磨: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敢来欺负我们?他产生了一种新的追求和向往。
1947年,吴阶平被送到了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吴阶平的导师赫金斯教授是一位现代肿瘤内分泌治疗的奠基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他十分赏识这个年轻的中国人,千方百计地要把吴阶平留在美国。当时芝加哥大学正在大兴土木为赫金斯建科研楼。赫金斯把一张蓝图摆在吴阶平面前,诚挚地指点着说:"这里是你的实验室……"赫金斯还许下诱人的优厚待遇,并动员吴阶平把家属接去。
然而吴阶平不为所动,他想的是谁能拯救灾难深重的祖国,对这一点他已有所认识。拳拳赤子心,耿耿报国情使吴阶平态度鲜明地做了坚定的回答。他连行李都没带,急匆匆赶在新中国诞生前夕回到了祖国。
不到一个月,古老的北京城就解放了,吴阶平为报国有门而深感欣慰,从此开始谱写他大有作为的新的历史篇章。
吴阶平回到北京医学院,在第一附属医院治病、教学、搞研究。三十多岁就当了副教授,又过几年成为教授。
他当过外科主任、副院长。1951年他率领北京抗美援朝志愿手术队在烽火连天的战斗中抢救危重伤员,成绩卓著,荣立大功。
医学贡献
【消灭一个不治之症】1953年关于肾结核对侧肾积水的新概念,使许多过去一直被认为患双肾结核,被判为不治之症的患者得到正确救治,重获新生。
【膀胱扩大术比欧美早20年】早在1959年,吴阶平还设计了利用回盲肠进行膀胱扩大术,成功地应用于临床。该手术在70年代甚至80年代欧美书籍上才作为最新的手术方法介绍。
【发现一种独立的临床疾病】他对肾上腺外科突出的贡献是60年代明确提出肾上腺髓质增生的新概念,并确认为独立的临床疾病。
【吴氏导管让前列腺手术出血量大减】70年代,他还设计了特殊的导管改进前列腺增生的手术,使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的出血量大为减少,手术时间缩短,被称为"吴氏导管",已在国内推广。
【创新结扎术领先美国17年】1957年首创输精管结扎时向精囊灌注醋酸苯汞以杀死残存的精子,使术后立即达到绝育效果(过去一般手术后都须经两三个月才成)。这个方法在17年后的1974年才在医学刊物上把它做为新方法发表。
【印尼总统有伤风感冒也找他】1962年周总理派他率领中国医疗组去印度尼西亚为苏加诺总统治疗由于肾结石而使机能遭到阻障的左肾,经过4个月的努力,取得了十分圆满的结果。吴阶平为此被授予印尼国家二级勋章。从此后,苏加诺有个伤风感冒的,也要把吴阶平请去。
养生高招
吴阶平高寿94,他曾在一次和大学生、研究生会面谈心会上说:"我很欣赏大画家刘海粟说自己‘年方九十’。国外有些老人也不再说‘I′m 50 years old’,而是‘I′m 70 years young’。"
吴老每天5点半就起床,从不恋床,午间小憩,晚上10点必就寝,三餐定量、荤素搭配,从不挑食、过食。
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吴老每天必写日记,年轻时,吴老兴趣广泛,文艺、体育样样来得。当年事渐高,不再能打网球、羽毛球时,吴老每晚看体育节目。他说:"体育节目竞争性强,看看可以使人精神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