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演员王晶华 国家京剧院青年演员展演 "传帮带"共种"一棵菜"
北京梅兰芳大剧院的舞台上,中国国家京剧院45位青年才俊轮番登场,演出30段经典唱段;舞台下座无虚席,记者也只能站在过道里观看演出;虽然演出持续了3个多小时,却鲜有观众退场,台上演得精彩,台下看得兴奋。3月31日,国家京剧院以这样的阵势结束了为期20天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国家京剧院优秀青年演员展演暨第五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首届中国京剧流派班学员汇报演出活动。
《龙凤呈祥》剧照。记者 喻非卿 摄
《红灯记》剧照。王琳娜 摄
青年人才培养“三级跳”战略
“2011年4月,始终关心着京剧事业建设发展的丁关根同志找我谈了一次话。他对国家京剧院的人才梯队建设提出了殷切希望,要求我们遵循艺术规律,担当责任使命,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一支与国家京剧院地位相匹配的人才梯队。”国家京剧院院长宋官林说,正是这次谈话,促成了此次青年演员的展演活动。
其实,宋官林上任伊始,便把人才培养纳入剧院四项基本工作,并且明确提出了人才培养的理念——为前人树碑立传,为后人鸣锣开道,延长当红艺术家的艺术生命,缩短青年人才的成长周期。
虽然肩负着领导同志的殷切希望,但国家京剧院并没有“轻举妄动”,而是在遵循京剧艺术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前提下周密策划。最终,剧院制定了青年人才培养“三级跳”的战略,即邀请剧院艺术指导委员会专家集体为青年人才成长把脉会诊,提出发展方向,并以此为依据,先后推出“畅和园之秋”“畅和园之春”及“年轻的朋友来相会”3个实践平台,促进青年演员艺术水准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就是这最后一跳。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是曾经鼓舞我的一首歌曲,其中有一句歌词‘再过20年我们重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再过20年,现在这些青年演员也会是京剧舞台上的中坚力量。”宋官林说,这“第三跳”不仅仅是青年演员们在舞台上的一次“相会”,还充盈着剧院领导、老艺术家对他们的期待。
争当“团体冠军”
经过层层选拔,剧院最终确定了参加“第三跳”的选手——11位第五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和10位中国京剧流派传承班学员。“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和中国京剧流派传承班,让剧院青年演员的艺术状态有了很大变化,可以说,他们现在已经是剧院业务建设的有生力量。”但宋官林也对这些年轻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他们能成为“德艺双馨、尊师重学、敏行善思”的学者型艺术人才。
对于展演剧目的选择,国家京剧院自然也是精心安排。“开幕大戏《龙凤呈祥》是出‘拴角儿’的戏,行当齐全,全面展示了剧院青年演员队伍的素质。闭幕式是一场京剧演唱会,分为《青春之声》、《红色之声》和《经典之声》3个板块,这不仅是对演员的展示,也是对国家京剧院剧目建设的检阅。
”除宋官林介绍的开闭幕式之外,《通天犀》、《卓文君》、《红灯记》、《平原作战》等15台风格各异的剧目在20天的展演中依次上演,虽然都是青年演员担纲,但仍然充分彰显了国家京剧院“阵容齐整、舞台清新、艺术严谨”的艺术风格。
虽然京剧是“角儿”的艺术,但是宋官林却更希望通过展演让国家京剧院的青年演员成长为“团体冠军”。“‘一棵菜’的精神是国家京剧院的传统,在这17台剧目的演出中,一个演员今天是‘红花’,明天就可能是‘绿叶’,培养‘新贵’不是展演的目的,提高年轻演员的整体实力、把他们团结起来才是剧院的想法。”
剧院的老艺术家们也用“传帮带”共铸着“一棵菜”精神。“听说剧院给青年演员办展演,老艺术家都特别高兴,纷纷要求给他们说戏。因此,每一出戏都至少有两位老艺术家担任排练执导。”宋官林说,张春华、刘长瑜、李维康、王晶华、李光、耿其昌、钱浩樑、张曼玲、朱秉谦、张春孝、刘琪、孙元意、沈健瑾、荀皓、孙洪勋、常贵祥、孙桂元、宋锋等老艺术家的帮助,为演出质量和舞台呈现起到了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
除了演员之间的团结协作,宋官林还将“一棵菜”拓展到了整个剧院。“展演之前,我给剧院创研部的‘小秀才’们和各团的团务秘书开了个会,给他们分配任务,让他们每人负责一到两个剧目的报道工作,从跟着排练,到摄影、写评论都要包办。前一天演出结束,第二天稿子必须在剧院网站上登出来。我觉得通过这次锻炼,他们对剧目的认识、文字水平都有所提高。另外,如此集中进行的展演,也是对剧院乐队一次很好的锻炼。”
两次研讨会专家把脉
展演期间,国家京剧院在每场演出都会专门空出一个包厢,邀请专家来审看,并于3月21日、4月1日召开了两次专家研讨会,为青年演员问诊把脉。专家们在为青年演员的成长而高兴的同时,也给他们提出了更高的期望,甚至是泼了点冷水,让他们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京胡演奏家李祖铭告诫青年演员要在平时做好积累,在难得的展示机会前,要“露脸”别“露馅”。“展演的剧目好多是演员现学的,就透着生。另外,乐队要注意节奏和韵味。以前,大幕还没拉开,锣一响就能分清是不是国家京剧院的乐队,现在这味儿不对。”
京剧表演艺术家沈健瑾建议剧院每年组织一次封闭集训。“剧院能不能每年抽出一个月或者半个月的时间,推掉所有演出,让老艺术家发挥余热,给大家说说戏,把现有的剧目加工提高一下。”另外,沈健瑾也提出,由于剧院没有自己的大剧场,所有的彩排只能在畅和园小剧场进行,然后直接在梅兰芳大剧院演出,影响了演出的质量。“演员一般要演两三场才能在台上找到感觉,现在这些戏还是演得少,好戏都是靠演出慢慢磨出来的。”
《中国京剧》原主编安志强提出了演员的体验与表现的问题,他认为“现在表现派的演员相当多,真正把表现与体验结合起来的演员却很少”,京剧的程式绝对不会妨碍一个演员塑造角色,演员应该利用程式而不是被程式所支配。年轻演员应该学习大师王瑶卿的方法,“认识认识人,找找事儿,琢磨琢磨心里劲儿,安腔找窍头”。
“现在各团的行当不全,要引起注意。”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光说,从前一出《群英会》一个团就能解决,现在举全院之力都未必能完成好,国家京剧院要逐步完善行当配置。
虽然展演非常成功,但是宋官林对国家京剧院的人才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国家京剧院的中青年人才数量虽然有着一定厚度,但是优势并不明显。其中出类拔萃的人才数量与国家级剧院的称号并不相称,与北京京剧院、上海京剧院等兄弟院团在个别环节上也有差距。我们仍然任重而道远。”
努力把展演办成品牌
“3月原本就是演出淡季,在这个时候选择让青年演员进行展演,也给剧院的票房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为了缓解票房压力,宋官林想了不少方法。“我们加大了宣传力度,特别是利用了新的传播方式——剧院和青年演员都开通了微博,随时发布演出信息,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剧场。”
此外,北京市西城区文委也将展演纳入了西城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惠民工程,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和基金”也为国家京剧院赞助了65万元,并共同举办了青年感知国粹的活动,邀请中小学的老师和热爱传统文化的青年观众观看演出。
最终统计下来,展演不仅没亏钱,还略有盈余。
本届青年演员展演的成功举办,也为宋官林建立了信心,“我们准备把‘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做成品牌,争取每年的3月举办一次。开幕的时间我都想好了,就放在3月12日植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