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章子女 “家乡的变化太大了!”——吴玉章孙子吴本浔回乡记
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吴玉章的孙子吴本浔一行于近日回到家乡荣县双石镇蔡家堰村,为已逝的祖父和父母祭扫。6月15日上午,记者有幸采访了吴本浔先生及夫人张婷婷。
吴本浔先生对记者说,"每次回到家乡,感觉都有所不同。以前的泥泞土路,修成了宽敞的水泥路;以前的茅草房,如今也变成了一楼一底的小洋楼。家乡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家乡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快,看了以后很是欣慰"。吴本浔先生还表示,他们回去后,将联络北京荣县同乡会的300多名老乡,为家乡的发展尽力所能及的力量。
采访中,吴本浔先生还给我们讲述了许多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吴玉章鲜为人知的故事。
吴本浔先生回忆说,1949年解放前夕,他才两岁多,跟随父亲暂居于成都市。"父亲是公公(祖父)唯一的儿子,公公不希望父亲从政,因此,父亲长期从事水电方面的建设,时任都江堰水电厂总工程师",但还没等到解放,父亲就遇害了,父亲怎样被遇害至今仍是一个迷。后来,全家人跟随解放成都的大军辗转到了北京。从此,吴玉章既是姐弟四人的祖父,又担任起了父亲的责任。
"公公对自己要求相当严格,对我们也一样。他坚决不搞‘特殊化’"吴本浔先生说。解放后,吴玉章作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享有较高的政治待遇,但他坚决不让孙辈们"沾光"。
"吃饭让我们单独吃,上学绝不会用公车接送。"当时,吴本浔就读的海淀区八一小学位于郊区,距其住所10余公里。吴本浔先生说,公共汽车在当时来说还很少,只有三轮车。部分同学有公车接送,但公公坚决不同意。就这样,吴本浔和姐弟在海淀区读书的9年里都市坐三轮车上学。
"公公从小教育我们先学做人,再学做事。每逢周六,只要在家中,公公都要召集我们到他办公室,给我们讲故事、讲国情、讲革命道理。他总喜欢给我们讲《孔融让梨》、《七步诗》这些故事,让我们懂得谦让、尊老爱幼的美德。尊敬他人、见面问好,等等这些礼仪、道理,我们从小就耳濡目染" 吴本浔先生感慨地说。
谈到生活,吴本浔印象深刻的就是衣服总是补丁加补丁,小的捡大的旧衣服穿,排行老三的他两三年才有一套新衣裳。"公公的衣裳也不例外,外衣打上补丁当内衣穿。而且不抽烟、不喝酒,就连茶也很少喝;他总是一边看书一边品味那杯清淡的白开水"吴先生说,"勤俭节约是我们一家生活中的主旋律。
父亲去世后,只有母亲一个人工作,每个月的工资100多元,于是公公每个月在自己工资里拿出100元作为我们四姐弟的生活费,吃饭、读书、坐车……全部在里面开销。为了买根冰棍吃,我和弟弟经常步行10多公里回家"。
采访结束时,吴本浔先生告诉记者,希望把"吴玉章故居"更好的保护起来、利用起来,发挥它教育、敦促后人的作用,这也是公公的愿望。
注:吴本浔先生祖籍是福建,他们都叫祖父吴玉章为公公。(记者 曹湘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