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林徽因与我 别人眼中的林徽因读《梁思成、林徽因与我》
对于美丽而有才情并且不乏故事的女子,一向抱以浓厚的兴趣。
林徽因无疑是满足上述条件的。摄于久远年代的黑白照片定格了她清雅端庄的美丽,美到让人忽略时代的印痕——宛若栩栩如生于现代生活中极为稀少的那类美女——集美貌、书卷气、内敛于一身的气质美女。
她一生短暂,却尽情地畅游于建筑、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之间,从容迸发出的思想火花是如此绚丽多彩:她是一位具有专业素养的建筑师,尽管没有独立设计的建筑作品闻名于世,才华却在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以及景泰蓝的复兴中留下印迹;怎能忘怀她那些宛若人间四月天般清新灵动的美丽诗句?"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她不凡的见解与不俗的谈吐曾经吸引那么多知识分子,其中就包括深深爱她的人——丈夫梁思成是著名的建筑学家,爱地体贴、爱地宽容;朋友徐志摩是浪漫的新月派代表诗人,爱地奔放、爱地炽烈;另一位好友金岳霖是位哲学家、逻辑学家,爱地含蓄、爱地升华。
家庭生活的安宁与友情的温暖始终滋润着林徽因的人生,他们之间的故事已经谱写成后人眼中美丽的传奇。
选择林洙所著的《梁思成、林徽因与我》一书,无疑是希望从另外的角度去走近这位心仪的女子——林徽因。阅读完毕,首先想要感谢的却正是那位曾被我不公平臆测过的作者——林洙女士。
作为梁思成先生的第二任妻子,她在书中表现出了极大的诚意,回顾梳理并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与照片。透过她特殊的第三方视野,林徽因的独特魅力以及选择梁思成并不离不弃的往事似乎愈加清晰起来。
当林洙于1948年第一次在梁家见到福建同乡的才女林徽因时,"我承认,一个人瘦到她那样很难说是美人,但是即使到现在我仍旧认为,她是我一生中见到的最美、最有风度的女子。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美感、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热情","她是那么吸引我,我几乎像恋人似的对她着迷"。
这样的赞美竟然出自一位日后与梁家有密切关联的同性之口,相信这是林徽因强烈的个人魅力所在,同时也是林洙坦诚的个人品性所在。尤其难得的是,林洙在书中系统梳理了梁思成等人自1933年起所进行的长达15年的古建筑考察活动并提供了大量珍贵照片。
在190个县2738处恶劣艰苦的考察现场中,林徽因的身影竟然多次出现——1933年,她在河北正定的开元寺钟楼高高的梁上做测量,看着照片都眼晕,她竟然身着旗袍在上面微微笑!
1936年,她在前往河南龙门石窟的倾斜石路上回头望,负责记录佛像雕饰的林徽因已经显得瘦削疲劳。在所住的旅店上铺上自备的床单后,"不一会儿就落上一层尘土,掸去不久又落一层,如是者三四次,最后才发现原来是成千上万的跳蚤";1937年,她到达山西五台山,在梯子的顶端一手拿笔摁尺一手伸开捏尺测绘唐代古建筑,眉头微皱着眯眼查看数字,身手敏捷神情专注。
习惯于想象这位高雅迷人的女子在安逸的"太太客厅"里谈笑风生的场面,震惊于照片中的她竟是如此朴素坚毅!这还是那个衣着考究骑马归来的雍容高贵的妇人吗?这还是那个低头温柔看女的清秀雅致的妈妈吗?林徽因是柔弱的,多年来久卧病榻,饱受疾病折磨;林徽因是强健的,多次参与野外勘察,参与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调查整理工作。
在这巨大的反差中,林徽因的美越发具有了生机勃勃的的魅力。
当梁思成先生第一次进入林洙的视野的时候,"他身材瘦小,有些驼背",这也是我从照片中对梁先生的初步印象。为什么林徽因的选择会是他?在作者的娓娓道来中,一个我所不曾真正了解的梁思成面目清晰起来。在清华时,他除了学业优秀外,得过全校运动会的跳高冠军,还是有名的足球健将;他擅长音乐及美术,曾是清华管乐队的队长。
在美国留学学习建筑期间,父亲梁启超的殷殷嘱托为他养成综合的人文修养指明了方向:"你所学太专门了,我愿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之某部门,尤为多用点工夫","学业内容之充实扩大,与生命内容之充实扩大成正比例"。
梁思成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在古建筑的考察过程中,他拍摄的资料照片角度各异,其中包括珍贵的历史雕塑作品;他绘制的建筑内部结构图、剖面图精美细致,均附有中英文对照文字说明。
他这样感性地表达自己发现精巧的梁枋结构的惊喜:"当初的失望,到此立刻消失。这先抑后扬的高兴,趣味尤富","实是一个奢侈的幸福";他常常用阿拉伯少女的面纱来形容我国古建筑中回廊和竹篱的作用,喜欢从中西文化的差异来讲建筑史;他对建筑的设计创作做了形象的阐述:"以系建筑之个性,犹如一个人格。
莫不是同时受父母先天的遗传和朋友师长的教益而形成的。"他带头攀援塔顶,即使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暂居四川南溪县李庄时,梁思成每天领着几个年轻人爬竹竿,为的是日后有条件外出测绘时,没丢掉爬梁上柱的基本功。
1926年,梁思成曾自制一面仿古铜镜送给林徽因,铜镜框的中心刻有两个云冈石窟中所见的飞天浮雕,组成圆形图案。飞天外围一圈卷草花纹,花纹外圈是两条线脚,两线中间均匀地铸一圈字:"徽因自鉴之用民国十七年元旦思成自镌并铸喻其晶莹不珏也",这难道不是浪漫?1940年冬,在女儿梁再冰的回忆中"母亲吃得很少,身体日渐消瘦,后来几乎不成人形。
为了略微变换伙食花样,父亲在工作之余不得不学习蒸馒头、煮饭、做菜、腌菜和用桔皮做果酱等等",这难道不是相濡以沫?1941年,林徽因的弟弟林恒(空军飞行员)在一次对日空战中牺牲,后事是梁思成在重庆时瞒着林徽因到成都去办理的。
这难道不是细致体贴?1945年抗日胜利后,一些美国朋友力劝梁思成去美国工作并治病,他认为此时不应离开正在灾难中的祖国。
后来有人责备他因此而使得林徽因过早去世时,"我无言以答。但我们都没有后悔,那个时候我们急急忙忙地向向前走,很少回顾。今天我仍然没有后悔,只是有时候想起徽因所受的折磨,心痛得难受。
"这难道不是赤子真情?当抗战期间林徽因病倒在西南的时候,限于战争时期的医疗条件,梁思成竟然学会了注射,亲自每天为妻子打针服药;当后来林徽因做了肾切除手术、肺部结核也已到了晚期时,梁思成每天定时为她注射各种药液,这难道不是伉俪情深?
梁思成说过:"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她能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工作者,和我一同到村野僻壤去调查古建筑,测量平面爬梁上柱,做精确的分析比较;又能和徐志摩一起,用英语探讨英国古典文学或我国新诗创作。
她具有哲学家的思维和高度概括事物的能力",他继续笑着诙谐地说:"所以做她的丈夫很不容易"。林徽因无疑是美丽聪慧的,可再美再聪慧的人也有疾病、衰老的时候。那时,谁还在给她实际的爱的支撑?是梁思成。
全书中惟一让我耿耿于怀的细节是,读多年后,在梁思成向林洙表达爱意的信中竟然提到这样一段:"今天竟然在你‘工作’完了之后,求你坐下来,说是读林徽因的诗,其实是失去了头脑的清醒,借着那首诗,已经一时‘忘掉腼腆,(已经)转过脸来,把一串疯话,说在你的面前’了!
"但是转念想到梁思成面对林徽因坦言爱上两个人后的挚情与信任,想到林徽因的母亲竟然一直跟随梁思成生活在一起的事实,明白是不该计较的了。
尽管这本书的名字是《梁思成、林徽因与我》,尽管梁思成——林徽因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还是明知不公平地略去了与林徽因无关的种种,如同这本书的封面只选用了正值青春年华的梁思成与林徽因于1927年在渥太华结婚的照片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