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岫的讲座 文学何以为书画“点睛”——林岫讲析书画家的文学修养
9月5日,本报与四川省文化馆联合主办的第十期“巴蜀文艺讲堂”在成都开讲。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北京书法家协会主席林岫应邀担任主讲嘉宾,为群众讲解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与诗词文化的“相互作用”。
从事书画创作及诗文研究数十年的她认为,从中国文化史或艺术史来看,机会不是天赐的,有时候需要自己去寻找,去把握。林岫还鼓励听众,“攀高并不是为了让世界来看你,而是你站得越来越高以后,更方便自己更深刻地去观察世界。”
[实录]
“天府之国”也是“诗国诗乡”
四川有“天府之国”之称。对诗歌来讲,这是一个诗国诗乡所在地。
四川自古便出诗人,从四川走出来的李白秀口一张就是半个盛唐。杜甫一生很遗憾,只留下来近500首诗,但其中有三分之二以及传播最广的都是在四川写的。近代还留有记录的诗集,四川巴蜀地区就有260册,10万余首诗。近代的巴蜀诗派与闽南派、湖湘派等另外5个诗派相比,作家人数和作品篇数仍是第一。
在苛捐杂税、民不聊生的时候,多少四川诗人站出来写诗,比如民国时期诗人刘诗亮的“自古未闻粪有税,而今只剩屁无捐”,把当时的苛捐杂税挖苦得淋漓尽致。
我觉得这是一个文化氛围非常浓郁的诗国之乡,在这个气场里,四川的文人要写诗还要什么理由吗?不要理由,写不写在你,但是该写不该写在“理”。
书画需要文学“点醒”
有人认为书画家不用学文学,自古以来这么多诗已经够用了。但我觉得,当代书画家如果想作出一点自己的书画事业来,你必须得有文学修养。
第一个理由,培养文学情趣。启功先生讲,“文史不通下笔空空”。“老木匠”齐白石不也成了大画家了吗?他宁可少画也要读书写诗,他知道读书写诗对他的画太重要了。他的《农具图》,如果没有旁边的题诗,也就是一个农具而已,但是那两句诗一题,就妙了。
画也好,书法也好,有时候需要一个衔章的“点醒”,这就需要文学。画家把画画完,恭请书法家来题诗,假如到这个时候你还得去找个诗人来给你出词儿,然后你照抄,就矮了三分。写诗真就那么难吗?没有那么难。文学的东西有时候没到境界只因你未到“阑珊处”,如果你到了“阑珊处”自然佛门洞开,这句话是朱熹说的。这是第二个理由,要对得起且善待书画家的称号。
第三个理由是能够自己题诗、题跋,给自己的作品增加内涵。
第四个理由就是自救,让诗和图章使书画作品“起死回生”。
爱读诗还要“巧读诗”
我们讲了几十年的文学创作主题思想,很少去讲技巧,其实技巧非常重要。
以书画的题跋为例,题跋包括诗文和诗,现在能够做到以诗题画和表述书画见解的书画家越来越少了,只有一些老书画家还在坚守,传承的问题令人担忧。从这个角度来说,书画题跋,也应该是一个文化遗产。
一篇经典在手怎么去读?先用自己最大的声音朗读,读烦了,跟孩子对读,你来一句我来一句,孩子也提高了,你也提高了。
有的人读了诗,还是缺乏想象力。培养想象力,必须要逼着自己去幻想,激活你的创造性思维。这对于诗歌的学习和创造,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学诗学什么?学律法、字法、句法,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意法,即构思之法,可是很多人往往不太重视这个。
评诗只看内容是一种狭隘的观点,技巧还是要看,能不能达到“二精”——精致、精彩。古人也有打油诗,但有的打油诗很精致,很精巧。有的诗人的智商很高是因为他思维活跃,可以在创造性思维的高端层面上做一些他人不敢想的东西,文学的历练就跟人生的历练一样。
(原标题:文学何以为书画“点睛”——林岫讲析书画家的文学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