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克文的子女 袁世凯的另一面:对待朋友妻妾子女如何面面俱到(图)

2017-08-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1912年,清帝退位,袁世凯组阁,就在这功成名就之时,徐世昌却以前朝一品大员的身份,退避青岛,据说临行之前,袁世凯苦心挽留,与他相约两年之后再见.     1914年5月,在袁世凯再度力邀之下,徐世昌出任国务卿,袁世凯称帝,徐世昌选择了退出,退居河南老家辉县,据说临行之前,徐世昌与袁世凯交底,称帝自为,乃是大事,万不可不留余地,如果亲近好友都被卷入,关键时刻,谁来收拾残局呢?     果不其然,袁世凯最终因为称帝而众叛亲离,去世之际只有几个朋友送行,徐世昌作为一生的朋友,为袁世凯题写了墓

    1912年,清帝退位,袁世凯组阁,就在这功成名就之时,徐世昌却以前朝一品大员的身份,退避青岛,据说临行之前,袁世凯苦心挽留,与他相约两年之后再见。     1914年5月,在袁世凯再度力邀之下,徐世昌出任国务卿,袁世凯称帝,徐世昌选择了退出,退居河南老家辉县,据说临行之前,徐世昌与袁世凯交底,称帝自为,乃是大事,万不可不留余地,如果亲近好友都被卷入,关键时刻,谁来收拾残局呢?     果不其然,袁世凯最终因为称帝而众叛亲离,去世之际只有几个朋友送行,徐世昌作为一生的朋友,为袁世凯题写了墓碑,几十年的交情,化作一捧黄土,却无法言说。

1918年10月,徐世昌被选举为中华民国,第三任总统,身处乱世,徐世昌的时间大都用来调停各种矛盾。1922年,徐世昌退出政界,返回天津,过着诗书画的隐逸生活。

    陈晓楠:袁世凯是一个新旧交替时代的人物,他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可笑的旧思想,可是这些旧思想又奇怪地揉杂在了一团乱麻的新观念和新做法之中,比如他二子袁克文到处留情,刚娶了正室没几个月,就接二连三地娶姨太太,袁克文的夫人到处哭诉,袁世凯听到后居然这样说,有作为的人才三妻四妾,女人吃醋是不对的。

他喜欢缠足的女人,他最喜欢的五姨太太其得宠原因之一,就是她有着一双缠得很小的金莲,他这样看不起女人,可他呢也居然是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和开创者,是他在直隶总督任内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女子教育,他在自己家里也请了女教师给自己的女儿和姨太太们上课,为此他还专门给姨太太们起了一系列一本正经的学名,五姨太叫志学,六姨太叫勉学,八姨太叫潜学,九姨太叫勤学。

    1916年6月6日,57岁的袁世凯死于尿毒症,在他身后残留的是一个军阀混战的烂摊子,还有他自己的33个子女,袁世凯的大部分儿女都是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增添的,所以关于袁世凯的私生活,特别是关于男女问题的民间传说,也就特别的发达。

人们搬弄是非的欲望加上文人的渲染夸张,袁世凯的生活故事也就此流传开来。

    解说:袁世凯的家庭政策其实并不复杂,先进门的为大,小的要听大的,由先娶进门的姨太太管理后进门的姨太太。

    袁晓林(袁氏后人):他一妻九妾,这个一二三四,前边四个姨太太都归大姨太沈氏管,沈氏管啥呢?管三个朝鲜来的,就包括袁克文的母亲她管,后边五六七八九这几个谁管呢?五姨太管。

    解说:在袁世凯的妻妾中,最受他宠爱的是他年轻时认识的一名妓女沈氏,关于他与沈氏的交往,堪称传奇经典。     秦燕春(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传说中这位大姨太,据说是袁世凯当年还是那样一种比较落魄的乡下小青年的局面的时候,结识了这样一位青楼女子。

    袁腾飞:(青楼)那是日费斗金的地方,所以袁世凯可能一个月的时间,盘费都用尽了,所以不得以可卖的东西就全卖光了嘛,就把他做总督的叔祖袁甲三,留下来的两个鼻烟壶给卖掉了。

    解说:落难公子遇上了红粉佳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千古而下,演到袁世凯这一辈,也没增添多少新意,据说袁世凯为沈氏赠有一联,“商妇飘零一曲琵琶知己少,英雄落魄百年岁月感怀多”。

也许是袁世凯身上的某种气质起了作用,沈姑娘被这个身材矮胖的男人彻底俘虏,她心甘情愿作牺牲,倾起所有资助袁世凯寻求前程。

    袁晓林:落难的时候沈氏确实帮助他,给他了钱,所以说她最后没孩子,大总统也是很宠爱她。

    秦燕春:我的感觉袁世凯对她保持了很大的尊敬,许诺她只要下面的妾生了孩子,就给她做嗣子过继给她。     解说:在纳妾成为风俗与民俗的传统中国,如何管理老婆,实在是一件重要而费神的家务事。

从袁世凯的表现来看,实际效果还算不错,一群姨太太相安无事。     秦燕春:他也不轻易流露他对任何一个女子的偏爱,例如说你如果需要定制衣服、打造首饰,我们能看到的资料会告诉我们,他选择一视同仁每人一份,绝不轻易表现出对任何一个女子特殊的偏爱。

    解说:众所周知,袁世凯是清末民初开办新学重要的发起人,他对待教育的态度非常认真,他的子女们聘请的家庭教师,竟然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严修。     秦燕春:严修他是真正的南开鼻祖,在张伯苓先生之前,严修先做了这个工作,天津的大学、中学、小学很多教育都跟他有关系,严修是个一心致力民间办学的人。

    解说:严修与袁世凯感情深厚,有这么一件事足以证明,有人前往天津游说,请他担任宣统皇帝溥仪的老师,严修只是摇头一笑,并不接受,而落魄人物袁世凯写了一封信,请他帮忙解决子女的求学问题,严修则痛快答应,没有半点推辞。

    秦燕春:袁世凯在这方面对他是言行计从,他的男孩子长大一点,都是送到南开中学这边,就是送到严修这里,选择学校念书,选择老师乃至安排课程,都是严修来亲自过问。

    张华腾:后来孩子长大之后,包括老五、老六、老七,都是袁世凯就指派严修,把他们送到英国去留学。     解说:1909年春天,袁世凯在仕途上栽了跟头,回到河南老家,严修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亲自到车站给袁世凯送行的人。

严修一生不爱做官,民国之初,袁世凯当了大总统,权势如日中天,屡次三番以财政部长、直隶总督、教育总长等职请他出山,严修不为所动。

袁世凯筹谋帝制,严修是个铁杆反对派。     张华腾:严修劝说之后,这个帝制曾经中止一段,但是袁克定不答应,袁克定听说是严修,给他父亲出的主意非常气恼,他当时在北京小汤山,当时拿着拐棍,把柜子上的玻璃都打烂了,而且还对严修进行威胁,这时候严修也害怕了,就从北京到了天津。

    解说:袁世凯死后,严修进京吊唁,长叹一声道,项城此去,可谓大解脱。

话语之间不难察觉严修深知袁世凯当时的艰难处境。     秦燕春:袁世凯去世,因为帝制失败怒羞交加,(袁世凯)去世之后,首先进京奔丧扶棺而哭的就是严修,因为严修原来就在日记中发过誓,(袁世凯)称帝他就再不进新华宫了,这一点我觉得严修先生蛮难得的。

    中国人对公众人物很看重这样一种修养,因为这样一种修养才能够避免一种私情私欲,对一个公务的干扰吧。

但是遗憾的就是,这样清正的君子,恰恰拒绝加入政治生活。     解说:对待妻妾和子女,袁世凯还算上尽职尽责,那么他自己的生活又是怎样的情形呢?袁世凯生活几乎一成不变,他每天早上六时起床,洗毕便开始吃早点,总是一大海碗的鸡丝汤面条,吃罢早饭下楼办公,午饭安排在十一点半。

袁世凯最爱吃清蒸鸭子,每顿都有鸭子这一道菜,位置还必须摆在桌子的中央,多年以来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