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方礼小学“撤并”风波:一所农村小学的烦恼与骄傲

2018-01-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资料图:课间休息的时候,孩子们在教室门前空地上跳绳,简单而快乐/孔令君 摄这是河北的一所普通农村小学,两排一楼砖房,外墙漆成黄色,红色屋瓦平整,墙上有标语:"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相比一般农村小学,它的规模并不小,6个年级146位学生,14位教师,校名也有些与众不同--白方礼小学.上周,据媒体报道,这所白方礼小学2009年被鉴定为"危房",在规划中还属于"待撤并学校",一石激起千层浪,网络上"请留住白方礼小学"呼声

资料图:课间休息的时候,孩子们在教室门前空地上跳绳,简单而快乐/孔令君 摄

这是河北的一所普通农村小学,两排一楼砖房,外墙漆成黄色,红色屋瓦平整,墙上有标语:“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相比一般农村小学,它的规模并不小,6个年级146位学生,14位教师,校名也有些与众不同——白方礼小学。

上周,据媒体报道,这所白方礼小学2009年被鉴定为“危房”,在规划中还属于“待撤并学校”,一石激起千层浪,网络上“请留住白方礼小学”呼声一片。

白方礼小学有何特殊?它位于白方礼老人的故乡河北沧县白贾村,2008年为纪念白方礼老人而更名。1987年,白方礼老人为小学捐赠了所有的“棺材本”5300元,此后,白方礼老人在天津蹬了十多年三轮车,省吃俭用,将攒下的35万元全部捐给天津与河北的贫困孩子,他的个人财产账户始终是零。今年2月3日,央视《感动中国》颁奖典礼向以白方礼为代表的公益人士致敬。感动未尽,村小撤并?

记者赴河北沧县,调查“撤并”真相,更想要关注的,是普通农村小学的生存状态。

实地辟谣:不是危房,不会撤并

“不是危房,不会撤并。”白西骞校长告诉记者,之所以被某些媒体误解,是因为白西骞曾在博客中写下 “改建白方礼小学和筹建白方礼纪念堂的最新设想”,也向一位记者在电话中表达过“撤并”的忧虑。

白校长很自责,没有想到竟会惹来如此风波。他只希望,媒体能够尽快辟谣,并能因此让更多人关注白方礼小学的发展。

“只要来了,就知道这是谣传了。”白贾村所在的大官厅乡中心校校长赵炳清说,“中心校”对全乡小学起引领和管理作用。据他介绍,白方礼小学不仅不会撤并,还会越办越好,2007年沧县政府曾投资10万元,对该校所有校舍房顶进行维修,每年都会定期检测。

赵炳清示意记者看校舍屋顶的红瓦,整齐而严密,1992年建的平房校舍,看上去有些过时,但略懂建筑的赵炳清回忆,校舍的墙体俗称“三七墙”,是普通标准红砖一横一顺和一道灰缝的宽度,为370毫米,较普通墙牢固。“当年村里筹了30多万元,砖瓦用工都很考究,当时建这种规模、这种规格的小学,在附近农村是了不得的事。”赵炳清说。村民们也对校舍质量很放心,“当年盖学校是件大事,家家支持,都是为了自家孩子,哪敢马虎。”村民白润阁说。

那 “危房”的传言从何而出?“2009年,沧州市建筑设计院将白方礼小学用房等级定为B级房屋,哪知道被误解为危房。”白西骞说。何为B级房屋?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9年发布的《农村危险房屋鉴定技术导则(试行)》,B级房屋的“地基基础保持稳定”,虽有个别构件损伤,但“尚不影响结构共同工作和构件受力”,“结构未发生影响使用安全的倾斜或变形”。而平时我们所说的危房,一般指经该《技术导则》鉴定为整栋危房(D级)或局部危险(C级)的房屋。白方礼小学校舍并不能归为“危房”。

“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白方礼小学不可能被撤并。”赵炳清说,沧县县委县政府已经下发了学习白方礼先进事迹、弘扬白方礼精神的通知,并要将白方礼老人的名字刻入县委大院内的 “功德碑”。另外,设在白方礼小学内的白方礼纪念馆,还将成为沧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电影《白方礼》也会继续在沧县各单位组织放映。

据沧县教育局局长娄益宏介绍,根据国家政策,沧县确实在2002年至2006年、2006年至2011年进行过两轮“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分别要求一所学校需覆盖4000人口和8000人口,对部分学校合并调整。虽然当时尚未改名的“白贾村小学”覆盖人口数不足,但考虑到发扬和传承“白方礼助学精神”,沧县教育局在第一轮布局调整时就明确该校将一直予以保留。

文化象征:三代村民是校友

记者寻访了白贾村不少村民,大部分人没听说过“撤并”传言,“这么多孩子上学,怎么可能撤?”村民白润阁反问记者。白方礼小学还设有白方礼幼儿园,每年的入学人数呈上升趋势。

个别村民有撤并的担忧,是因为“乡里的小学建了栋新教学楼,据说村里学生要搬去”。村民们所说的大官厅乡中心小学,离白贾村至少有5公里,记者尝试着走过,沿村里的小路走到车流密集的272省道,向北3公里后,右拐到331省道,往来车辆多数是卡车和重型货车,路边多修车铺,行走危险,很难搭上顺风车。“这种路让孩子走,能安全?”村民白洪峰说。

“就算真让孩子搬,我们也不愿意。”白润阁说,村民对白方礼小学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村里有小学,家长不用接送孩子,白贾村的孩子走路回家最多不过5分钟,属于白方礼小学招生范围的邻村王贾村,走路最远也只要10来分钟。没有公路,都是村间小路,忘带作业本,或是中午回家吃饭,归途都是安全而快乐的。

记者在村卫生室里和村民们交谈,村里的成年人很少出去打工,大多数都在方圆3公里内的工厂上班。附近工厂不少,主要是枣加工厂和水暖管件厂,待遇也不差。记者到附近的“盛源”枣制品加工厂打听,“按天算钱,少的50元,多的110元,每天都有活。”家长们不外出,都能在村里“盯着”孩子学习,考卷要家长签字,孩子“有情况”就走去学校和老师谈谈。“父母是否出去打工,对孩子成长是很重要的。”白西骞说,“家长重视教育,学校的学风就更扎实。”

方便之外,这所小学还是白贾村至少三代人的母校。白西骞校长查阅的校史,和村民的回忆基本相同,“白贾村小学1958年就建校了”。今年59岁的白润阁、他的儿子白洪峰,以及他的外孙——正读六年级的刘畅,一家三代人都算是白方礼小学的校友。在他们的印象里,村里好多年没有出现“小学辍学”的孩子了。

村民们在乎的是孩子能方便地上幼儿园、上小学,对小学教学质量显得并不在乎。记者和村民聊天的时候,六年级的刘畅在一旁嘀咕:“我们老师教得挺好的。”据沧县教育局娄益宏介绍,白方礼小学的教学水平在大官厅乡14所小学里排名第4。“以前还出过南开大学的大学生。”白树林老师回忆道,他在白方礼小学教了20多年,大部分教师都是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后,进修了大专,他们个个都是“全科教师”,语文、英语、地理都会教一点。

在一些村民看来,孩子的学习成绩,未必是最重要的,“在这里学得起劲、玩得开心就好。”白润阁说,学校还没有微机房,没有孩子沉迷于电脑游戏,学校没有“标准化操场”,孩子们课间休息的时候,就在教室门口空地上玩最简单却最快乐的游戏,比如跳绳,或是“木头人”,“我们孩子的体能肯定比城里孩子好。”一位村民骄傲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