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景和有时去治愈 追忆医生宋巍:"有时去治愈 常常去帮助 总是去安慰"

2017-12-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原标题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追忆甘肃省人民医院青年医生宋巍新华社兰州8月3日电 题:"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追忆甘肃省人民医院青年医生宋巍新华社记者梁军宋巍生命垂危的消息从上海传来的第二天清晨,甘肃省人民医院烧伤科医生办公室里,就多了一盆新栽植的绿竹."竹报平安.我们给竹子挪了块新土壤,期待他的生命有奇迹发生."医院烧伤科护士长张莉说,宋巍喜爱养富贵竹,这一盆新栽的竹,是自己和同事从宋巍生前养护的一盆富贵竹

原标题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追忆甘肃省人民医院青年医生宋巍

新华社兰州8月3日电 题:“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追忆甘肃省人民医院青年医生宋巍

新华社记者梁军

宋巍生命垂危的消息从上海传来的第二天清晨,甘肃省人民医院烧伤科医生办公室里,就多了一盆新栽植的绿竹。

“竹报平安。我们给竹子挪了块新土壤,期待他的生命有奇迹发生。”医院烧伤科护士长张莉说,宋巍喜爱养富贵竹,这一盆新栽的竹,是自己和同事从宋巍生前养护的一盆富贵竹上移植下来的。

然而,令张莉与烧伤科医生和患者们遗憾的是,他们等待的奇迹最终并未到来,面对的是一个难以接受的现实——34岁的甘肃省人民医院烧伤科医师宋巍在上海进修期间,6月15日突发脑干出血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宋巍生前医患关系融洽,从医3年零投诉,科室锦旗、感谢信都有他的名字;去世后,宋巍捐献了一个肝脏、两个肺脏、两个肾脏、两个角膜和皮肤组织,共挽救了4名病患的生命,让2名病患重见光明。

宋巍,一位青年医生,用自己的善行义举,诠释了“医者仁心”。

宋巍1982年11月出生于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郭家店的一个普通家庭,于2010年考取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临床医学院外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13年毕业后,作为紧缺人才,宋巍被引进到甘肃省人民医院烧伤科工作,并在此安家落户,娶妻生子。

在医院工作不到3年,宋巍就被作为科室重点栽培的“苗子”,被派往上海进修。在甘肃省人民医院烧伤科主任周军利看来,宋巍“特别能吃苦”,他的脱颖而出绝非偶然。

“宋巍刚来第一年,就碰上个重度烧伤患者。患者的病情随时都在变化,必须时刻留意调整治疗方案,否则很难获得救治。鉴于宋巍刚来医院,经验还不足,医院就派他观察患者病情。谁知道,这小伙子一晚上没睡觉,一宿守在病人身边。现在的年轻人很难做到这一点。”周军利回忆说。

周军利眼里的宋巍,把所有的热情都投入到治病救人中去:白天换药做手术,晚上还要写病历;别人手机里美景美食,他的全是患者创面的特写;遇见上级医生门诊日,下了夜班本该回家的他,也会在病房等着,确保当天收住院的病人能及时安排。

“他的口头禅是‘没问题’。”张莉说,与宋巍接触过的人都知道,这个东北小伙子豪爽仗义,乐意帮助他人。“每次巡视病房,宋大夫都会用唠嗑的方式,安慰劝勉病人;其他病房出现医患矛盾的苗头,若被他遇上,都会主动上前去化解。”

追忆宋巍,甘肃省人民医院的同事,还有经他救治的患者,无不被他昔日的言谈举止所感动。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时至今日,很多医务人员将这句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奉为圭臬,表达着医学对生命的挂牵。

和宋巍共事过的医生对记者说,宋巍生前对病人尽心尽力,走到生命终点,也竭尽全力给他人留下希望。

而那株绿竹,仍在烧伤科的办公区悄然生长。在每个从它身旁经过的医护者看来,这节节攀高的竹子,如同宋巍崇高的医者精神留存。悉心浇灌让它茎干挺拔,是对宋巍医生最好的纪念,也是对“救死扶伤”职业信仰的终生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