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宪益子女 戴乃迭坚持嫁杨宪益 母亲预言他们的孩子会自杀

2017-11-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刚刚20岁的女儿,竟然爱上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对于身为传教士的母亲来说,女儿戴乃迭的选择,实在有点儿出乎意料."如果你嫁给一个中国人,肯定会后悔的.要是你有了孩子,他会自杀的."母亲这样严肃地警告说. 本文摘自:<我有两个祖国:戴乃--核心提示:母亲惊住了:刚刚20岁的女儿,竟然爱上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对于身为传教士的母亲来说,女儿戴乃迭的选择,实在有点儿出乎意料."如果你嫁给一个中国人,肯定会后悔的.要是你有了孩子,他会自杀的."母亲这样严肃地警告说.本文摘自:

刚刚20岁的女儿,竟然爱上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对于身为传教士的母亲来说,女儿戴乃迭的选择,实在有点儿出乎意料。“如果你嫁给一个中国人,肯定会后悔的。要是你有了孩子,他会自杀的。”母亲这样严肃地警告说。 本文摘自:《我有两个祖国:戴乃……

核心提示:母亲惊住了:刚刚20岁的女儿,竟然爱上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对于身为传教士的母亲来说,女儿戴乃迭的选择,实在有点儿出乎意料。“如果你嫁给一个中国人,肯定会后悔的。要是你有了孩子,他会自杀的。”母亲这样严肃地警告说。

本文摘自:《我有两个祖国:戴乃迭和她的世界》,作者:杨宪益,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9月版

1940年,在牛津大学学习已达6年的杨宪益,接到吴宓和沈从文的来信。他们邀他回国教希腊文学和拉丁文学,并附寄了西南联大的聘书。杨宪益欣然启程。正值二战紧张时刻,他绕道加拿大、美国,经香港终于抵达重庆。1934年漂洋过海时他是独自一人,此次回国,却带回来一位女朋友:英国姑娘戴乃迭。几个月后,他们在重庆举办了婚礼。为他们做证婚人的是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和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

从此,他们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

一对堪称中英合璧的夫妻。在以后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杨宪益、戴乃迭连袂将中国文学作品译成英文,从先秦散文到《儒林外史》、《红楼梦》,达百余种。虽然没有加入中国籍,戴乃迭却一直把婆家的国家当成了自己的国家。戴乃迭学会了中文,会写一笔正楷小字,还能仿《唐人说荟》,用文言写小故事,文字娟秀。戴乃迭在努力把自己融进中国。

1938年的英国。

母亲惊住了:刚刚20岁的女儿,竟然爱上了一个中国留学生。

对于身为传教士的母亲来说,女儿戴乃迭的选择,实在有点儿出乎意料。

“如果你嫁给一个中国人,肯定会后悔的。要是你有了孩子,他会自杀的。”母亲这样严肃地警告说。

母亲有她的忧虑。她和丈夫一同到中国传教,在那里生儿育女,那里的一切她都不陌生,甚至非常熟悉。对她这位传统的英国女人来说,向中国人传教,和把女儿嫁给中国人,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她太清楚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巨大差异,她更了解彼此之间在婚姻观念、家庭伦理方面的强烈反差。这就难怪她会难以接受女儿的这一决定,她为女儿的未来而担忧。

“母亲的预言有的变成了悲惨现实。但我从不后悔嫁给了一个中国人,也不后悔在中国度过一生。”半个多世纪后戴乃迭这样说。此时,她已经在中国有过诸般经历:战乱、革命、破坏、建设、风风雨雨、大起大落、悲欢离合。“文革”期间蒙受牢狱之灾,双双在北京半步桥监狱苦熬4年。

他们在狱中互不知道对方下落,出狱后,惟一的儿子也因频受打击而精神失常,终于在1979年死于自己点燃的烈火中。这样一些意想不到的磨难,令她在回忆母亲当年的警告时,心底难免会掠过一阵苦涩。

然而,她镇静,她无悔,她还是充满自信与坚毅。

因为,她爱中国古代文化,她爱所有的中国朋友,她爱她选择的终生伴侣———杨宪益,是他在漫长日子里带给她快乐与温馨。对于她来说,情感与精神上的满足,远远超过一切。为杨宪益,她愿意也能够承受一切。

作为一个传教士的后代,戴乃迭仿佛注定要将自己的一生与中国紧紧联系在一起。

在20世纪与中国有关的外国人中,传教士的后代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随父母在中国长大,后来有的离开了,有的留下了。无论走了的,还是留下的,他们未来的发展和命运注定要与中国有关。于是,在历史场景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活跃的身影。

仅以美国人为例,便可列出一串人们熟知的名字:司徒雷登,燕京大学校长、美国驻华大使;约翰·戴维斯,盟军参谋长史迪威将军的政治顾问;罗斯,《时代》、《生活》周刊的创始人;赛珍珠,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如果细细搜集,几乎在中国的所有领域,特别是政治、教育、文化、工业、商业等方面,都不难找到传教士们的后代,那一定会是一长串耀眼的名字。

不管他们的政治倾向如何,也不管他们各自的成就和口碑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当我们在审视20世纪中国的历史舞台时,他们是不应该被忽略的。

对于戴乃迭,她并不习惯于做抛头露面、风光十足的公众人物,只愿意平静地与丈夫呆在一起,专心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在精神的满足中愉快走着。因为,最终把她和中国联系起来的,是对杨宪益的爱,是对童年的北京生活美好而甜蜜的记忆。

戴乃迭于1919年在北京出生。中国留给童年戴乃迭许多美好记忆。她亲身感受到的快乐,亲眼目睹的丰富色彩,使她从感情上与中国紧紧联系在一起。

说实话,在牛津大学第一次见到杨宪益时,戴乃迭只是好奇地注意到,面前这个年轻的中国学生,眼睛细细的,脸色苍白,举止文绉绉,人显得颇有些拘泥。不过,戴乃迭说,杨宪益对祖国的爱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当她到杨宪益房间去的时候,看到墙上挂着杨宪益自己画的一张中国不同朝代区域划分的地图。

戴乃迭结识的这个中国留学生,的确与众不同。他懒散、贪玩、调皮,似乎诸事漫不经心;但他却又绝顶聪明,兴趣广泛,学识渊博。他天性乐于顺其自然,无拘无束,在中国传统文人中,竹林七贤恐怕是他最为倾慕的先贤。在戴乃迭接触到的中国留学生中,大概只有他身上最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的味道。

他喜欢收藏字画,喜欢吟诗,喜欢在酒中陶醉。这就难怪戴乃迭爱上了他。戴乃迭晚年曾在朋友面前开玩笑说,她爱的不是杨宪益,而是中国传统文化。虽是玩笑话,但也说明在戴乃迭眼里,两者之间有一个完美的结合。在他们结婚之后的漫长日子里,杨宪益身上的这一特点愈加突出,戴乃迭可以为自己的直觉和选择而满足。

值得留恋的日日夜夜。因为,正是在这段时间里,杨宪益结识了戴乃迭,并且很快爱上了她。

说浪漫也很浪漫。爱玩、爱恶作剧的杨宪益,恐怕连自己也没有料到,在爱上了戴乃迭之后,人渐渐变得本分了许多。曾经尚未确定生活目标和学业方向的他,终于因为戴乃迭的出现,变得专注了许多。

回到文章的开头。

戴乃迭和杨宪益爱情关系一旦确定,阻力首先来自戴乃迭的母亲。

“母亲见到过不少不幸的婚姻,因此她坚决反对我嫁给杨宪益,尽管我父亲认为,如果我们精神和谐,我们的婚姻就可能美满。”戴乃迭回忆说。

母亲的反对无法动摇戴乃迭的决心。只是在年满21岁———可以独立自主的年龄之前,她还不能做出决断。她等待着那一天。

杨宪益也有他的顾虑。在他的眼里,美丽的戴乃迭本来生活在一个舒适的家庭,而战火中的中国,却十分艰苦,如果戴乃迭和他结婚并一同回到中国,根本不可能保证起码的生活水准。他在戴乃迭面前,提到一首自己喜爱的摇篮曲,说戴乃迭这样的姑娘,本应过着歌曲中描述的生活:坐在垫子上做针线,吃草莓,吃糖,喝牛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