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良: 我只有绿地1%股权 但和王健林一样努力
“有记者评价,中国房地产行业有两个干活人最努力,一个是万达的王健林,一个是我。王健林都是(为)自己(干)的,张玉良不是(只为)自己的。这话也对也不对。我也有这么1%,别看只有1%,但是这个数字也不少。”
这是张玉良最近的一段调侃。在绿地无限接近上市借壳成功之时,张玉良的个人财富是业内人茶余饭后的八卦话题,有关其财富的总量和来源的各种传说,充斥网版小报。
更有“偷窥癖”想借用高倍望远镜,拍摄绿地的“私生活”。
张玉良的调侃,似科有两个用意。一是要给“偷窥癖”一个警告,另一个就是想要给国资的委托管理人传递一个信息:只有让职业经理人成为事业合伙人,他们才会把公司当作家,才会拼命干活,让公司资产保值升值。
“有段时间,职业经理人是方向,但后来慢慢不行了,别说中层留不住,高层也留不住。”张玉良感叹,如今很多企业搞的事业合伙人制度,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在绿地出现了。
彼时,绿地还不是一家上海国资系统引人瞩目的企业。在房地产领域,当时的上房集团(地产集团的前身)才是老大。在当时的上海,比绿地牛X的企业数不胜数,就是做商业的一百集团、华联集团,规模也比绿地大得多。
只用了十几年,绿地从“国资小弟”,摇身变成如今上海国资“一号大哥”,并且很有可能成为上海国资系统中首家问鼎世界百强的企业。
原因固然有战略上的先见之明,但更为关键的还是员工持股给绿地带来的生产力革命——
“做得好,我全都有了。那我还担心什么,努力干就行了。”
作为如今事业合伙人制度的原始形态,员工持股会在绿地内部显示了比职业经理人更强大的优势。为了赚到更多钱,有段时间绿地所有员工甚至在双休日都会加班。
“职业经理人是给别人打工,事业合伙人是为自己创业。为自己创业哪有休息的。”这句在今天看来很时髦的话,18年前就已经在绿地流行了。
也正是因为是为自己打工,要为自己的投资负责,所以绿地很多分公司或者部门领导都是由员工选举产生,而不是由总部委派。
张玉良说,不用担心绿地的干部会贪钱,因为这钱本来就是他自己的,何必贪呢?
员工持股会持有绿地股权最高峰时,一度达到58.77%,然而在金丰控股的改组方案中,由员工持股会组成的上海格林兰所占有的股权比重已经降至29.09%。
股权比重的下滑,又引来了外界猜测:张玉良和他的团队占有的绿地股权比重为什么会变小?
虽然张玉良没有对此作过公开解释,但若仔细观察绿地过去几年的作为可以发现,这个公司能够有如此迅速的业绩增长,还是和它的国资背景有非常深的联系。
去年,绿地先期投资了南京和徐州的三条地铁,今年也已经确定还会再建三条地铁,全年可能投资十条地铁。未来,绿地在全国所掌握的地铁线路可能达到五十条、一百条。
张玉良很清楚投资地铁能产生的收益。在地铁建成后的两三年内,地铁的所有运营,包括广告、地铁商场租赁等一系列业务收入,都会交给绿地。三年后,如果地方政府没有能力支付建设地铁所需要的开支,绿地可以获得由地方政府低价补偿的土地。
这是一笔让人垂涎的生意。但是很多民营地产企业的老板都告诉过邦地产记者,没有政府关系和背景,要想做这样的生意,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特别是由于佳兆业涉及反腐问题带来的连锁反应,地方政府更不敢把这样的生意交给民营资本了,担心有利益输送嫌疑。
即使有个别企业获得地方政府的信任,获得一些重点工程,要从金融机构借到款也很难。邦地产的一位金融行业粉丝吐槽:“类似佳兆业这样的风险,谁能预料啊。现在最大的风险就是腐败风险,涉及民营企业的生意不好做。”
民营资本在生意场上不受待见并非一两日。信托圈里流行着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国企、央企优先,上市民企可以考虑,非上市民企规模大的可以谈,但成本要上浮30%;规模小的,则直接“毙”掉不给。
有段时间,民营房企的融资成本高达20%以上。这样的融资环境下,一家国有背景中小企业,当然比一家品牌高大上的民营企业更加滋润。
对绿地来说,全球化的发展目标,更需要一个国有混合的背景。张玉良今年甚至受邀参加了G20首脑峰会,这可是很多民营企业家做梦都不可能得到的待遇。
一个正在谋划从全球进口各种资源,并且高度涉足金融,参与地方公共设施建设、开发和投融资的“大绿地”,要想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没有国企的身份,恐怕举步唯艰。
在绿城被中交建“混合所有”后,亿翰智库首席地产研究员程啸天会说,新一轮的“国进民退”正在发生。
过去,“国进民退”是一个贬义词,被认为是市场化程度过低,行政干预过多所导致的结果。
但是,对正在转型中的房地产行业来说,“国进民退”真是件坏事吗?至少从绿地的经验来看,国有资本控股带来的好处超出想像。
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在从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移,国家也越来越鼓励个人和企业赴海外发展。但要实现企业的全球化,光有规模和资金不够,需要各种软硬件的实力,国企的天然竞争优势这时候就凸显出来了——有国企背景,又具备灵活的市场机制的混合国有企业,可能是最佳企业形态。
还有一点。按照上海乃至全国国资改革的思路,***只是作为出资人来监管,因此企业管理层有着最大自由度。
退一万步说,张玉良将来退休了,也可以安心做个股东,或者卖掉股票,提前套现,而不用担心自己辛苦打拼的家产被败家子败光,或被某个职业经理人卷走,有***这双眼睛盯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