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俐金马奖 巩俐炮轰金马奖不公 金马奖为什么这么Low?
巩俐不是第一个被金马奖气走的,范冰冰早在2010年就宣布再也不会出席金马奖
巩俐的经纪人曾敬超给台湾媒体发声明炮轰金马奖,这份声明是如此不克制,不留后路,以至于它看上去太不像一位行走江湖多年的超级女星的声明。
声明说:“这让我了解一个不专业的电影节是怎么样的,而且一个不公正的电影节,会让所有艺术人员瞧不起。不会再来这个业余的电影节,一点意义都没有。这是我第一次来金马奖,也是我最后一次来金马奖!”
这不是金马奖第一次挨批评,但的确是金马奖第一次挨这么激烈的批评。“不公正”的批评还好说,本来电影节和颁奖礼是不可能做到所谓的“公正”的,但是“不专业”和“业余”的批评就严重了,意思是,金马奖,你Low爆了,老娘再也不跟你玩了!
金马奖到底有多Low?
举个例子,第45届金马宣布金城武入围年度台湾杰出电影工作者,6小时后,宣布因为金城武是日籍,因此取消该项入围资格。第49届金马宣布《沉默如谜的呼吸》和《惊惶》入围最佳原创电影歌曲,5小时后,宣布因为这首歌非影片原创取消了两首歌的提名资格。
看上去,金马奖在颁布提名的时候,不太用心做功课,而且,犯了一次这样的错误后,它并没有建立相应的机制来避免再犯这样的错误。
上面提的只是非常小的细节,但这样的小细节可以窥探出整个金马奖专业和敬业的程度。
金马的Low还体现在更大的地方。
作为一个电影节或颁奖礼,个人以为,评判它主要有三个尺度,一,它怎样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二,它怎样推动了电影工业的发展?三,作为一场秀,它赚钱了吗?
它推动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了吗?
金马看上去在第一点上还蛮有建树的,或者说,它总是刻意地想在第一点上有所建树了。它总是喜欢让一些大家几乎都没听过的片子获奖,然后大家再去看看这些片子,诶,还不错呢。只要听到“诶,还不错呢”,金马奖似乎就心满意足了。比如去年金马将最佳影片颁给了《爸妈不在家》,当时谁都没听说过这个片子,但后来看了下,影片本身确实很不错。
这种做法听上去并没什么问题。但是,金马奖在这条路上走得有点太远,做得有点过火了,它并不是每次都能挑到《爸妈不在家》这样优质的影片,所以,有时候看上去就是为了要有这样的片子存在,而刻意去挑这样的片子,哪怕质量降低一点也不管不顾,反正要有就对了啦。比如吕丽萍拿了影后的片子《玩酷青春》(第47届金马),就是一部看上去还过得去,但远远没有达到拿影后的程度的片子。
在这一点上,金马是过于刻意地区分商业片和文艺片,并一厢情愿地认为,小众的就是优质的,表面上看,它是优先考虑文艺、艺术,但内里却是优先考虑小众,姿态。对金马而言,姿态正确,或者说得过激一点,政治正确,是比其它更重要的事。
再来看第二点,金马怎样推动了电影工业的发展?
很遗憾,几乎看不到它在这方面有多少企图心和实际的建树。
金马作为联络两岸三地乃至全世界华语电影人的一个奖项,它应该在打通两岸三地的电影工业上有所建树才对,遗憾的是,台湾电影工业和大陆电影工业的合作是相当不活跃的,放到10年前,愿意来大陆合作的台湾电影人似乎就两个人:陈国富,朱延平。(李行导演也一直在推动两岸电影的合作)只是近一两年,台湾电影人和大陆的合作才变多了,但与早已经融化在大陆电影的香港电影人相比,台湾电影人仍然显得无比克制和内敛。
再看第三点,作为一场秀,金马做得好吗?
哦,作为一场秀,最重要的就是明星资源,因此,维护好明星关系应该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但是,金马是怎么做的呢?金马不惜为一台电吹风牺牲掉艺人资源。
2010年,范冰冰经纪人穆晓光代表王学圻参加金马奖,由于太喜欢酒店的吹风机,而入住房间又有3000元消费额度,于是就把这台吹风机带走了。结果呢?金马组委会追到机场去要这台吹风机,因为3000元的额度是提供给艺人的,不是给经纪人的。
结果呢?结果穆晓光放话说,以后旗下艺人再也不会出席金马奖。他所说的旗下艺人就包括范冰冰。范冰冰也放出话说,年终要送每一位工作人员一台最贵的吹风机。
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狗血桥段,你很难想象是金马奖这么一个号称是华语电影最高荣誉之一的颁奖礼干出来的,星光熠熠啊,巨星云集啊。
就不必再盘举金马颁奖礼的组织有序,主持人的机智可爱,等等等等了。金马Low到了这样的高度,不惜为一台吹风机而牺牲掉艺人资源,你很难想象还有什么事是它干不出来的。
金马创办于1962年,1964年和1974年停办了两年,到如今已经办了51届。五十知天命,希望金马知天命而不要认命,要有勇气停止做一个Low咖,就算做不了高大上,好歹让自己看上去高大上,至少,请别再在吹风机这种破事上纠缠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