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俞永福 俞永福:我不是阿里巴巴太子|俞永福在阿里还要跨的四道考验
第二:阿里在O2O上两大战略错误给支付宝带来了巨大的后遗症。
第1个错误,虽然一开始独到的眼光看准了美团,但是阿里的帝国思维和强势的投资思路,导致美团最终携手大众点评靠向了腾讯。导致支付宝最庞大的生活服务交易场景没有了,病急乱投医的投资饿了么、口碑,根本就得不偿失,但又不能不做。
第2个错误,投资了快的打车,然后支持快的通过补贴来带动支付宝,这是对的,但是腾讯入局后阿里却怂了。阿里应该清楚,通过打车软件来推动支付,支付宝是吃亏的,因为微信支付的投入都是新用户拓展和培养成本,而支付宝的投入更多的是维护老用户的成本,二者价值不一样,既然要打这场战争,阿里只有帮助快的垄断这个市场一条路,然后让支付宝获得打车场景里的独家支付通道(至少排斥微信支付),才可能赢得这场支付补贴战争的胜利,可是阿里和快的却提前投降了,尽然让滴滴吞下了快的,导致打车补贴大战支付宝给微信支付做了嫁衣,花了几亿美金培养了微信支付。在打车补贴大战以前,很多人微信支付里只有零钱,主要用途是红包往来,偏向社交属性,但打车补贴大战刺激和培养了人们开始习惯用微信支付去支付各种交易属性消费场景的习惯,并绑定了个人主要银行卡,为微信支付后续发展做足了用户基础、信用基础、使用习惯。
如果阿里当初不惜一切拿下美团、打车这些交易场景,再重金投入到直播中,那么支付宝不用现在这么被动了。
阿里对优质公司先拿下20%,然后再择机整体吃下的投资策略整体很犀利,但在O2O战争里,这套策略基本是失败了。
支付宝应该做成大金融(线下支付、银行,理财,保险,证券,征信,线上支付),然后把支付这件事情做到创新和极致,而不是整天去不甘心的折腾社交和通讯了。支付宝看到微信得成功,以为高维打低维,所以微信的市场份额上升了。 所以就要模仿微信的“高维打低维”,在提升用户粘性上下功夫。 但其实我们都知道,支付份额上升,主要取决于支付场景,支付的便捷性,支付的安全性。 这也是微信支付市场份额上升的原因。 别跟我提什么高维打低维,为什么QQ钱包的市场份额没上升呢? 所以支付宝不应该做社交。
之前在另一个话题下回答过相似问题,现在发到这来谈谈支付宝的两点转型。 一、阿里做社交已经有过几次尝试了但都不成功,有人说阿里已经已经没有机会了,我看未必,阿里肯定会做社交的,并且肯定不是第二个微信。
微信之所以成为一个“国民级应用”在于两点: (1)对于两个人连接,他有很强的“工具”属性。 (2)非常强的用户粘性。 而这两点的基础必须是“熟人社交”,也就是说微信其实是个主要靠“熟人”用户做起来的APP。
如今社交的大环境是: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现实生活中的圈子也就越来越不能满足个人的社交需求,越来越渴望认识更多的人(毫无邪恶的说)。 而对于微信,陌生人社交的入口一直都非常弱,所以主打陌生人社交的陌陌、探探才能从腾讯这样的巨无霸嘴里抢食吃。
但陌陌、探探同时存在一个致命问题就是:靠形象连接的两个人粘性并不强,用户留存率低。 支付宝也许用“生活圈”解决这个陌生人社交的的问题:如: 如果你买了一件母婴用品,那么支付宝就把你和那些在相同时期购买母婴用品的用户联系在一起,形成“圈子”(或加上“附近的人”“商品品类”的限定条件) 陌生人交流,最重要的是形成“话题”,两个不认识的人之间能有话聊,必须有一个“话题”切入点。
跟很多社交网站用“音乐”“健身”等标签来区分用户兴趣不同的是: 用实实在在的支付来区分,用户的“兴趣质量”肯定更高,并且能由商品本身引发个人处境的话题。
二、建立信用体系
大环境:国家层面由于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出口型经济渐渐不具备优势,扩大内需势在必行。 而对于消费,需从以原始的支付手段为主流的市场交易方式向以信用交易为主流的市场交易方式的转变,而支付宝无疑是最适合建立信用交易的,因为它有庞大的支付交易数据,利用数据给用户评分从而形成限制级别(此次的750积分才有评论权限),最后我们会越来越依赖支付宝,因为换一个支付平台等于从新建立自己的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