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为什么不杀朱棣 为什么朱允炆靖难时不愿意杀了朱棣?

2017-07-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建文削藩时没有杀害所有的叔叔.不过所谓"勿伤朕叔"之类的说法,本来也就是同情建文帝的人编造出来的,并无实据. 关于皇叔们,太祖皇帝有26子,懿文太子.秦.晋.潭.赵.鲁五王及幼子朱楠死于洪武朝;建文朝周.齐二王削爵.囚禁南京,湘王自焚,岷王流放漳州,代王削爵禁于封地;燕王起兵后,宁王被燕军挟持,谷王.辽王逃回南京;其余楚.蜀.肃.庆四王未受处分,仍居封地,韩.沈.安.唐.郢.伊六王尚未就藩,仍居南京.算起来19个活着的叔父中建文帝只逼死了湘王一人而已. 成祖即位后,首先命人编了一本叫&

建文削藩时没有杀害所有的叔叔。不过所谓“勿伤朕叔”之类的说法,本来也就是同情建文帝的人编造出来的,并无实据。 关于皇叔们,太祖皇帝有26子,懿文太子、秦、晋、潭、赵、鲁五王及幼子朱楠死于洪武朝;建文朝周、齐二王削爵、囚禁南京,湘王自焚,岷王流放漳州,代王削爵禁于封地;燕王起兵后,宁王被燕军挟持,谷王、辽王逃回南京;其余楚、蜀、肃、庆四王未受处分,仍居封地,韩、沈、安、唐、郢、伊六王尚未就藩,仍居南京。

算起来19个活着的叔父中建文帝只逼死了湘王一人而已。 成祖即位后,首先命人编了一本叫《奉天靖难记》的书,记载自己是如何战胜南军、夺得皇位的。此书中充满了对成祖的鼓吹和对建文朝廷的污蔑。其中有一段描写1400年白沟之战中,燕王在前线亲自杀敌的: 贼众飞矢如注。

上乘马凡三易,三被创,所射矢三服皆尽,乃奋起进,以剑左右击之,剑锋缺折不堪击,籍鞘引退。朱棣本来是在南军的弓箭射程与之对射,所乘的战马屡屡中箭,箭也射光了。

后来亲自用短兵展开肉搏。 在这场战役中,南军也使用了火器: 贼藏火器于地,俗所谓之一窠蜂、揣马丹者,发无不中,射人马皆穿,但耳边有声,如蜂鸣歘而过,我军俱无所伤。但由于成祖有天命,火器不能伤害王霸之气和满天神佛保护下的北军。

后来在1401年的滹沱河之战中,朱棣曾带领数十骑在南军营垒中穿过,回归本阵: 时昏黑,各敛军还营。上以数十骑逼贼营而宿,天明视之,四面皆贼,左右曰:「亟出,勿为所图。

」上曰:「且休,无恐,吾正欲示轻贼,以沮其气。」日高余丈。上引马鸣角,穿贼营从容而出,贼众顾视惊愕,略不敢近。这当然是为了表现自己有王霸之气护体,可以震慑南军。 总之,按成祖文皇帝的说法,自己在这场战争中始终是亲自站在第一线的。

但自己有天命庇佑,所以无论肉搏、对射,都没有损伤。就算南军把自己包围,他们也不敢动手。 这种宣传引起了后世的建文同情者的反感,他们就说,建文帝有命令,不能伤害朱棣。

那意思就是,“不受伤,那是你的能耐?是我们的皇上太仁厚了!” 事实上,中国古代战争中投射兵器的杀伤力是非常重要的。我记得宋代军中那些参与操练的“战士”里有60--80%的士兵是弓、弩手(当然他们是配有短兵的),剩下的是刀、枪手。

明初军队的军器配置是: 凡军一百户,铳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枪四十。似乎明军较为重视擅长近战格斗的刀牌军,但弓、铳手也占到了40%。朱棣一般都是带骑兵行动,南军的刀枪能长眼,难道箭头、子弹也能长眼?这个所谓的不伤害叔父的命令,似乎没什么可行性。

说起来,这个说法其实是有原型的。五代幽州军阀刘守文、刘守光兄弟相争时,就有这么个段子: 刘守文频年攻刘守光不克,乃大发兵,以重赂招契丹、吐谷浑之众,合四万屯蓟州。

守光逆战于鸡苏,为守文所败。守文单马立于陈前,泣谓其众曰:「勿杀吾弟。」守光将元行钦识之,直前擒之,沧德兵皆溃。无独有偶,五代割据湖南的楚国马希萼、马希广兄弟相争,也有一个段子: 马希萼悉调朗州丁壮为乡兵,造号静江军,作战舰七百艘……引兵趣长沙。

马希广闻之曰:“朗州,吾兄也,不可与争,当以国让之而已。”刘彦瑫、李弘皋等固争以为不可,乃以岳州刺史王赟为都部署战棹指挥使,以彦瑫监其军。

己丑,大破希萼于仆射洲,获其战舰三百艘。赟追希萼,将及之,希广遣使召之曰:“勿伤吾兄!”赟引兵还。(以上均据《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虽说卷帙浩繁,司马光自己都吐槽说他只知道有一个人看完了全书,但朱熹师徒由它改编的《资治通鉴纲目》,以及更加简化的版本,则是明代科举考试的必读书。或许我们大萌朝的有良心的历史发明家们就是从其中获取了灵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