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山水育大师——林风眠故居敦裕居去来
2010年11月23日,历史记住了这一天,故乡记住了这一天——林风眠先生诞辰110周年。
20世纪的第一年,即清光绪廿六年(1900年),这一年的11月23日(农历庚子岁十月初二),在梅县西阳镇白宫阁公岭村,一个以凿石、刻碑为主业的贫苦农家诞生了一个男孩,取名绍琼,号剑生。这就是后来蜚声中外的中国现代美术家、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奠基人、20世纪美术先驱者——林风眠。
林风眠家的先祖是从福建省宁化县客家祖地——石壁村入粤迁梅的客家人。祖父林维仁是位雕刻墓碑的石匠。父亲林伯恩(字雨农),子承父业,还是位画师,善书宋体碑文,兼作小买卖。母亲阙亚带,白宫坪上李溪村人。
林风眠自幼遵循父教,临摹《芥子园画谱》。1915年9月到1919年7月,林风眠就读省立梅州中学,得美术老师梁伯聪的赏识与悉心辅导。他课余喜读古籍诗文,组织"探骊诗社"并任副社长。毕业后,应同窗林文铮(梅县人)之约,家人及宗亲为其筹款,于1919年12月从上海赴法国勤工俭学,一生从此没有回过家乡。
1920年1月,林风眠抵达法国后,得村中旅居毛里求斯林氏集议会和华法教育会的资助,与李金发(梅县梅南镇人)一起考入法国国立第戎美术学院,后又一同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素描与油画,并常常到东方博物馆、陶瓷博物馆研究祖国艺术传统。这时林风眠把自己的名字凤鸣改为风眠——凭风而眠,一个颇有诗意而又不平凡的名字。
1926年1月,林风眠回国,经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举荐,同年3月,林风眠执掌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校长,并兼教务长和西画系主任,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艺术院校校长。1928年3月,林风眠在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并任院长兼教授,10年艰辛耕耘,授业解惑,培养了大批蜚声中外的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
林风眠一生 "为艺术战",却说自己只是个"弄颜色玩玩的人",自嘲是个"好色之徒"。他不但表明 "我是以能唤起强烈的民族意识的构图绘画为主要兴趣的,"还极富哲理地称:"绘画艺术就是绘画艺术。
"今天,我们也可以自豪地说:"梅县的林风眠就是世界的林风眠。"因为林风眠是一颗永放光芒的客家之星,他为探索中西绘画艺术贡献了毕生精力,建立了丰功伟绩,为中华民族筑起了不朽的艺术丰碑。
客家传统民居:
见证一代宗师成长
正如林风眠所言,白宫阁公岭村与其他 "只要是多山有小河的地方,祖国到处都有"。然而客家人的根的意识,同样在林风眠身上有着强烈的反映,那就是对故乡"胞衣迹"的萦怀,因而虽离开故乡近半个世纪,"竟如昨日!"
静静的白宫河蜿蜒流淌,经阁公岭村前向西从西阳镇汇入东流的梅江河。昔日静寂的阁公岭村,而今车水马龙,有不少研究林风眠的专家学者、美术工作者,或者是林风眠的崇拜者慕名前来寻访林风眠故居——敦裕居。
林风眠故居——敦裕居,位于梅县西阳镇白宫阁公岭村。建于清代,占地面积1155平方米,建筑面积现存约700平方米。坐南朝北,前拥涟漪云影山色的半月形池塘,后枕连绵苍松翠竹的老虎岩顶山。
正立面依山形地势以鹅卵石垒筑高台基,与池塘形成较大落差,使低矮的凹式门楼显得挺拔。右侧沿池塘口、沿石砌台阶形成直角连接大门门前小门坪。在大门门坪中轴线北尽端筑一矮墙,如同照壁般挡住了直观内庭院的视线,小小的曲折变化,使人从外观屋内不至于一览无遗。
大门门额署:敦裕 居。由林风眠的父亲18世祖伯恩公亲书,墨写行书体,结体严谨,行笔雍容大度,字迹仍依稀可辨。鹤顶格式门联曰:"敦崇礼义,裕荫裔孙。"
敦裕居主体建筑为四合院式附筑一横屋的客家传统民居。悬山式,土木石结构、夯筑夹砌泥砖、灰瓦面平房。平面布局为双轴线,沿南北中轴线北端设门楼,南端右侧辟一小门,与大门成犄角,避免了在同一轴线上的大小门相对。
进入大门后即是纵向长方形的庭院,一门一窗饰木直窗棂的房间、厨房排列有序,围成四合院,突出了全用鹅卵石铺砌的庭院,宽敞的空间,阳光充足。庭院石头缝隙中长出盛开各种鲜艳花朵的小草,点缀着农家屋舍,显得生机勃勃。
主体建筑东西轴线西端设厅堂。堂屏壁紧靠山墙左右对称辟一小门,通往西轴端的附属建筑——左侧外横屋,使整体建筑内部有相对独立的空间。左侧外横屋厢房与主体建筑西端厅堂同一朝向,一门一窗的厢房与主体建筑西立面的厢房相对,风格一致。
不同之处在于南轴端为横屋回廊,并在轴线上设有小斗门。横屋北轴端设石阶连接屋前池塘岸沿。可惜横屋前端两间房与门楼,因无人居住,年久失修,于1998年春倒塌。
综观林风眠故居——敦裕居,布局简单,与右侧并列的围龙屋式的钟、林两姓合建祖祠形成鲜明对比,整体平面近似正方形。屋宇装饰朴素无华而近乎简单,唯一稍显精致的工艺也是蕴含在直窗棂上的开合,既可通风采光,又可掩蔽。
这一做法也是寻常人家的做法,并没有特别之处。作坊、禽畜舍房利用边角宅地,连体建在主体建筑右侧立面背靠房屋,既隐蔽又不碍观瞻,更重要的是人居与作坊、禽畜舍房的分隔,更显科学与卫生。
其特别之处在于门坪台基、天井地板、檐前屋后的建筑材料,采用了大量的鹅卵石,或垒筑、或铺砌,泛着黄色包浆的鹅卵石,石隙灰塑勒缝使台基墙壁显得坚固沉稳,具有形与力的审美,与年久斑驳、间有开裂的粉墙,失去光泽的黛瓦相互衬托而显得自然古朴。
尤其是科学地依据地势高低,巧妙地使整体建筑的高度按照当地的"风水"观念"青龙"稍稍高出,在立面形制上显得大方协调。张贴在门前屋内的旧制新撰对联,不但极具文学性和书法审美,更重要的是彰显着林氏后裔慎终追远、承前启后、崇尚文明、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
"文革时期",敦裕居正立面山墙屋脊上置放的一对陶瓷小狮子被拆毁一只。现存的陶瓷小狮子由于立得特别牢固,一时无法拆卸而免遭损毁,得以幸存至今。
林风眠在"敦裕居"度过了他一生中艰难贫困的青少年时期。庭院周匝东厢房靠南倒数第3间房,是林风眠从小在家时起居学习的房间。房内仍存林风眠在家读书学习使用过的书桌与箱形小书橱,静静地摆放在房间的窗口靠壁处。
保护名人故居:
彰显客家人文精神
林风眠于1991年8月12日上午10时在香港辞世,享年92寿。
斯人逝去,遗物犹存,故居仍在。
林风眠故居敦裕居历经数百年的栉风沐雨,现因无人居住而显得沉寂静谧。廊前屋檐阶下不起眼地散落着的石磨盘,据介绍是林风眠祖辈与父辈留下的杰作,斜躺静卧,呈抛物线状的磨糟齿痕清晰可辨。睹物思人,仿佛爷孙俩在坚硬的石头上凿刻而发出铿锵的敲击之声仍在 "敦裕居"上空回荡,光滑泛黄的鹅卵石在阳光下闪现出岁月的沧桑。偶尔有林风眠先生的崇拜者、慕名好奇者前来造访探秘,打破静谧。
由于年久失修,房屋存在墙体倾斜,墙面剥落,梁架桁桷腐蛀,檐口滴水掉瓦,以及左横屋前端房间、门楼倒塌的状况。但整体构架与建筑规模仍保持着原有古朴的历史风貌。故居内仍存有林风眠生前使用过的遗物和林风眠祖辈、父辈遗留的打制石磨及客家生产、生活用具等客家民俗文物。
为缅怀中国现代美术家、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奠基人林风眠先生,以及纪念林风眠先生为世界艺术画坛所作的卓越贡献等,提供了历史、科学、艺术的宝贵资料。
2010年10月,在梅县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林风眠故居——敦裕居全面修葺,并公布为梅县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利用林风眠故居——敦裕居,陈列林风眠先生的艺术人生传略、书画作品等。
此举得到当地村民的拥护和美术界的赞赏,社会各界反响良好!保护名人故居,是彰显民族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历史发展的需要,也是开展爱国爱乡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需要。林风眠故居——敦裕居,必将成为开展爱国爱乡教育的场所,让人们感受"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客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