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慧琴访谈 京剧老旦袁慧琴专访
袁慧琴,中国国家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主攻京剧老旦。多年来,她塑造了许多深入人心的角色,如京剧电视连续剧《契丹英后》中的萧太后、数字电影《对花枪》中的姜桂芝、现代戏《北国红姑娘》中的朝鲜族妇女安顺福、新编历史剧《火醒神州》中的慈禧、新编历史剧《哥哥走西口》中的常母、《杨门女将》中的佘太君……因其能胜任各个时期、各种性格的老旦角色,得一雅号"千面老旦"。
2010年,袁慧琴因在国家京剧院新编历史剧《曙色紫禁城》中饰演慈禧而又一次备受瞩目。
记者:对于媒体常以"时尚老旦""千面老旦"来评价您,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呢?
袁慧琴:优秀的艺术家都是有个性的,我主张彰显个性,有自己的独立艺术人格和魅力,否则,太拘泥于传统,只能是前辈艺术家的克隆,那样就一直是《钓金龟》、《岳母刺字》,就不会有《红灯记》、《契丹英后》,也不会有《曙色紫禁城》。
这是我比较清醒、特立独行的地方。京剧应该有这种气魄,随着时代往前发展,这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我的恩师老旦表演艺术家李金泉常对我说:你的条件跟别人不一样,你有优势,好好地把握一定能闯出一条新的路子。
记者:什么缘故促使您出演《曙色紫禁城》?
袁慧琴:我当时看话剧《徳龄与慈禧》的时候,刚看完前半场就很兴奋,感觉如果在京剧舞台上呈现这个戏,会有一种久违的清新淡雅的高贵之气。我坚信如果用京剧的唱念做打来表现,一定会让这出戏更有感染力,更加打动人。而且我很看好《曙色紫禁城》这一历史性的题材对人性的诠释。看到了这个作品的难能可贵之处,就想把自己对题材的理解和感受塑造成舞台形象,传达给观众。这也是我选择这个题材的出发点。
记者:对于《曙色紫禁城》的风格,您觉得如何描述比较准确呢?
袁慧琴:我觉得京剧本身那种流光溢彩的华美气质应该更加彰显,并将这种灿烂感打造成一种大气磅礴的美。现代化的传媒和艺术手段对京剧的冲击日渐增大,古老的艺术如何发展,如何在作品中契合当下观众的审美情趣,我觉得这个题材能实现我的"大气磅礴之美"的想法。我记得老一辈导演艺术大师焦菊隐曾经提出"一戏一格",我们就希望在《曙色紫禁城》中创造一种大气清新的风格。
《曙色紫禁城》第一次演出后,受到欢迎,有专家说在戏中看到了我的艺术追求。我想,这样高度的审美,是我作为国家京剧院的演员应该追求的艺术风貌。
记者:一路走来,您的艺术道路上给您影响最大的是什么?
袁慧琴:一个真正好的戏曲演员,靠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努力,身上还凝聚了很多老师的心血。我是个幸运儿,跟了很多好老师。我的启蒙老师是湖北著名京剧艺术家靳万春。后来,我又到北京正式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老旦泰斗李金泉为师。
李金泉是我戏曲艺术道路上最为重要的一位恩师。他跟戏曲老艺人很不一样,对待艺术的态度十分开明,不固守门户之见。我在中国戏曲学院上学期间,曾跟杨韵清、孔雁教授学习,李老师特别嘱咐我:"这两位是非常优秀的教师,你一定要好好学习。
"我进入中国京剧院后,排演《红灯记》、《杨门女将》时,他带我登门拜访高玉倩、王晶华老师,又嘱咐我:"这两位老师是两出戏的首演者,一定要虚心请教。"自此我开始得到高玉倩和王晶华的亲身教授,她们的言传身教让我在艺术上得到极大的提升。正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我对待戏曲艺术才能一直拥有不拘一格的追求。
记者:许多观众说您塑造的角色具有时代感,您是如何赋予人物角色这些特质的?
袁慧琴:其实演员比来比去,比的就是文化。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不能再走过去戏曲艺人的老路,必须以一个新时代文化人的思想去体味京剧艺术。我喜欢读书,我觉得我需要更多的知识养分为戏曲表演艺术所用。
很多人看了《曙色紫禁城》,感觉我的表演与传统戏曲表演手法不同,有镜头感,容易引人入胜。这跟我拍摄电影、电视有关。这两类艺术是比较现代的艺术形式,在从事这两类艺术的表演时,你会感觉到一种现代性和现代的表演方法。我会不自觉地把一些适合的部分加入戏曲舞台表演中,丰富戏曲艺术的表现力。
就拿《曙色紫禁城》来说,这出戏的导演毛俊辉是一位学贯中西的话剧导演。京剧讲究写意,而话剧讲究写实。拿写实补充写意,会让整个剧的表演看起来更细腻、更精彩。所以,这部剧中的慈禧就和人们印象中的慈禧大不相同,和我们现代人一样,有血有肉、有灵有性。
记者:您对于京剧发展有怎样的思考呢?
袁慧琴:我想各种艺术都需要有时代的气息。作为这个年代的戏曲演员,我们承担着传播戏曲文化艺术的责任。首先应该解决的是我们自身的问题,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文化修养和自身人格。再就是必须要用一批好的剧目来吸引新时代的观众。
京剧200年的发展史,每一个时代都有一批艺术大家,都为自己的时代留下独特的作品。我想我们这一代至少得让青年观众也能够坐住、看下去、听进去。要想和年轻人建立一种良好的观演关系,必须给京剧舞台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带来有个性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