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达人秀尹中华火 人文关怀打动观众 《中国达人秀》收视火爆
东方卫视新近推出的平民选秀节目《中国达人秀》,不仅在上海本地收视率排名第一,还稳居全国26个城市同时段收视排名第二。这无异于在近期日渐“冷却”的选秀节目中,燃起了一把“火”。
记者在网上随机调查了90位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观众,其中76人看过,占84%;44人表示“好看”,占58%;16人觉得一般,占21%;表示“不好看”的有16位,占21%。而看过的人大多会这样说上一句:不一样,这个选秀节目,不一样。
如何不一样?虽然只播过3期,要从一个未满月的婴儿身上预测未来,也许为时尚早。不过,它所呈现出的新气象,已经耐人寻味。
“七年之痒”,还是“价值回归”
正当人们准备接受一些选秀节目的自然疲软时,《中国达人秀》的一炮而红,似乎打破了某种平衡。首期节目即以平均8.0的收视率,成为上海地区收视冠军,在全国26城市同时段收视率达到1.37,排名第二。差不多在同时期,另两档选秀节目,一档10进8直播全国收视率为0.83,一档全国总决赛10进8的收视率仅0.09。毫无疑问,《中国达人秀》已经成为选秀节目的收视冠军。
选秀依然是那个选秀,但江湖已不是原来的江湖。
距离2004年举办首届“超女”比赛,正好是七年。“七年之痒”的魔咒,莫非也同样适用于选秀节目———这个夏天,“快男”在荧屏遭遇花儿朵朵版“超女”,在国内荧屏尚属首次。然而,看似来势汹汹的本季选秀,看来并没有带来期望中金风玉露一相逢的效果。即便是这两大堪称标杆性的选秀活动,都相继进入全国总决赛阶段,也依然远不如当年胜景。
然而,《中国达人秀》的收视爆棚,不仅一扫笼罩在该类节目头上的收视率阴影,也直接击碎了选秀节目的“七年之痒”一说。
业内人士认为:节目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成功移植了《英国达人》所坚持的理念与价值观———“小人物的大梦想”、“平凡能创造奇迹”。不同于观众已司空见惯的偶像型选秀节目,在《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上,观众看到了坚定“自己会幸福”信念的“袖珍女孩”朱洁,看到了为博瘫痪多年的妻子一笑而开屏的“孔雀哥哥”,也看到了为给妻子圆梦而装“猪”的鸭脖子小贩周彦峰……可以说,没有“伪娘”、没有“黑幕”、没有“炒作”等等的《中国达人秀》,以干净又生动的面目,成为小人物实现大梦想的真正舞台,也让选秀节目再度拥有了来自草根的真实力量。
而看似重新出发的选秀节目,只是回到了选秀节目最初的起点而已。
乍听下来,《中国达人秀》跟任何一个标榜“草根梦想”的选秀节目并无二致。但事实上,在《中国达人秀》之前,国内选秀节目已经越来越多地成为造星机制的其中一环。与其说选秀舞台是展示自我的舞台,不如说是打造商业明星的预热。选秀舞台也成了青春年少和高大俊美的偶像型平民的专属。在商业利益的推动下,原本是普通人的选手在舞台上被华服过度包装,在舞台下又靠各种炒作,甚至不惜以负面新闻,求得快速成名。
“以往一些选秀内容,不是‘达人’,而是‘雷人’,它们没有体现真善美的价值观。”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时统宇如是说。
对于《中国达人秀》,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长胡智锋说:“它的最大贡献是把真人秀年龄不断下移的观众群,拉回到更具有普遍意义的主流观众群中,它满足了更大范围的社会需要。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普遍渴望成功、渴望幸福、渴望获得尊重和认可、渴望获得有尊严的生活。无论作为观众,还是作为参与者,都能够在这儿释放他们的能量。”
它也并非尽臻完美。比如有人认为,节目存在过度放大选手背景故事的倾向,像选手躯体的残缺、家境的贫寒等;如果观众支持选手仅是出于一种对弱者的怜惜,而非欣赏与众不同的天赋,那岂不成了“感动中国”?相比之下,《英国达人》中的手机销售员保罗、47岁其貌不扬的苏珊大妈等,都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唯一不平凡就是歌唱才艺。也难怪有人担心,一枝独秀的《中国达人秀》会否只有昙花一现的命运?
《中国达人秀》总导演金磊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还在不断改进,希望每一集做得更好。我曾经收到一个观众发给节目的短信,他说,这个节目呼唤了当代人忽略的传统文化里面的价值观念。所有中国人内心都是向善、向美,真正传播到位了,用最质朴方式把美的东西传播出去,老百姓就会认同。”
造星,还是寻梦
年龄最大的选手,是一位来自上海的94岁老人,因为迎接世博刚刚学会了简单的英语。舞台上,她用英语演唱起了《雪绒花》,全场一片欢腾。来自深圳的农民工街舞团,平日里是普普通通的保安、收银员、快递员和建筑工,却依然坚持舞蹈梦想,最终在上海音乐厅表演了一段充满动感和力量的街舞……“要么赶紧去死,要么精彩地活着!”当失去双臂的刘伟用脚弹出流畅的钢琴曲时,全场起立鼓掌。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更是让人们感动并铭记。
节目火了,节目中的人也成了观众热议的“民星”。然而,《中国达人秀》最打动观众的地方,正是那一个个平凡人的梦。对此,金磊有自己的看法:“以往,我们觉得选秀要有一个标准,比唱歌,或者比跳舞,但是达人选秀恰恰不具备这个标准。
正因为没有标准,反而抓住了选秀节目的一个实质。选秀节目有一个核心理念共通:一定是小人物大梦想,平凡人创奇迹。如果说偶像选秀,是一群年轻人对一夜成名的渴望,那么达人秀要做到的,是让所有人都有一个狂欢的可能。无论50后、60后、70后,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共鸣,表达自己的梦想。”
诚然,《中国达人秀》是不折不扣的“舶来品”———不仅节目版权购自英国选秀节目《英国达人》,且节目录制全程由《英国达人》团队负责“监督”。后者正是全球最知名的选秀节目的打造者。但显然,这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中国达人秀》的“壳”取自西方电视节目的创意,“芯”却展示了本土化的中国梦。
为了寻找到更多更能让观众有共鸣的“梦”,节目组透露,许多工作人员往返于全国各地,玩起了“潜伏”,为的是寻找到那些隐藏在民间的中国达人。此前选秀节目会用到类似“星探”,但这一次,和“造星”已经没有任何关系,工作人员更多成为了中国式“寻梦人”。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认为:“讲中国梦,讲的就是中国人在实现自己理想过程当中,可能遇到某些精神、道理、生活,包括生理上的困境。实际上,是把生活呈现在这样一个类似于选秀节目的舞台当中,在才艺表演中,对接价值观、文化内涵的呈现。可以说,这个节目的真正价值,在于提供了文化鉴别。各种各样东西掺杂一起的时候,大家都呈现新生活方式的同时,要有一种鉴别力。”
在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张颐武看来,“这个节目最大的成功,就是它守候了中国梦最基本的价值。30年来,人们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改变国家和社会的命运。《中国达人秀》跟今天社会价值需要紧密结合。通俗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东西。《中国达人秀》的启发性在于,让节目有更多观众想看的同时,又能寻找到收视率和社会公共价值之间的平衡点。”
娱乐至上,还是人文为本
其貌不扬的自行车修理工姜仁瑞表演孔雀舞,动作僵硬滑稽,背后的故事却令人动容:他为了逗笑多年瘫痪在床的妻子,熬夜发明了这个独特的孔雀开屏装置。笨拙的舞姿,显示出一个丈夫对妻子不离不弃的深情。“袖珍女孩”朱洁23岁,身高1米28,用甜美的童声演绎《萤火虫》,当她和男友这对幸福的小人儿紧紧相拥时,全场观众含泪鼓掌,为他们送上祝福。
达人秀,首先是一档娱乐节目。无论是选手各式各样的“秀”,还是百姓故事的“包装”表达,又或是评委幽默率真的点评,以及现场观众的舞台互动,都充满了娱乐的元素。
然而,与其他荧屏选秀相比,《中国达人秀》在体现娱乐精神的同时,更有着打动广大观众的人文关怀。有这样一个细节,很多选手不约而同地表示:“能站到上海音乐厅的舞台上,我就已经很满足了。”有80年历史的上海音乐厅原先是国家乐团演奏地,如今通过《中国达人秀》走上这个舞台的人,有船头卖唱的船娘、街边修自行车的车工,甚至深圳的拾荒者。
“这个节目对广大百姓的这种尊重感,表达了节目透露出来的关怀。什么样的娱乐才是真正的人文娱乐,这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金磊说。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陆地认为,娱乐节目可以发挥社会功能,不一定非要靠揭丑,揭露隐私,靠恶搞吸引眼球,可以走大道,靠文化魅力、价值观魅力,不煽情、不揭丑,一样可以吸引眼球,震撼观众的心灵。
从这一点上来说,《中国达人秀》最重要的是满足了社会精神价值观的积极元素:真、善、美、爱。就比如“善”,“第一是评委的与人为善,评委应该是通过电视,进行专业教育普及,通过点评告诉你差在哪,而不是讥笑、侮辱。
第二是给善良的人提供舞台。第三是我们的节目要对社会产生正面的作用,这也是善的价值观体现。病妻在床,却不离不弃,甚至不惜到电视上来表演,就是为了让老婆高兴。这种需求多么善良,这种追求多么感动。这正满足了一种稀缺。”
国家广电总局收听收看中心主任金文雄特别提到,“评委伊能静对一位选手说,你让我看到了达人中的达人,我觉得真正的达人就是用生命展示他的才华,而不是一个什么秀。她很感动,她要让她的小孩看这个节目。”《中国达人秀》之前,“达人”系列节目已经走遍世界40多个国家,如今在中国有了更广阔的天地,迎来更多怀揣梦想的普通人。而重要的是,向每一个人提供一种梦想实现的可能,本身就是最大的人文关怀。
这也许是包括《中国达人秀》在内的所有选秀节目“何去何从”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