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近芳近况 【杜近芳的丈夫】转载杜近芳的身世及初期演艺生涯

2017-05-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杜近芳,京剧表演艺术家,原名陈玉华,1932年生于北京,王瑶卿.梅兰芳入室弟子.从1951年起在中国戏曲研究院实验京剧一团(中国京剧院前身)工作,中国京剧院"四大头牌"硕果仅存者.与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等固定合作,曾随团到多国演出.代表作有<白蛇传>.<谢瑶环>.<柳荫记>.<桃花扇>等.2004年获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季秋京华,黄叶蹈尘.静谧的协和医院病房里,不时传出朗润之声,一位八秩老妇带病接受了访问.她就是中国京剧院"四

杜近芳,京剧表演艺术家,原名陈玉华,1932年生于北京,王瑶卿、梅兰芳入室弟子。从1951年起在中国戏曲研究院实验京剧一团(中国京剧院前身)工作,中国京剧院“四大头牌”硕果仅存者。与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等固定合作,曾随团到多国演出。代表作有《白蛇传》、《谢瑶环》、《柳荫记》、《桃花扇》等。2004年获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

季秋京华,黄叶蹈尘。静谧的协和医院病房里,不时传出朗润之声,一位八秩老妇带病接受了访问。她就是中国京剧院“四大头牌”硕果仅存者,坤旦翘楚杜近芳。

“您千里迢迢赶来,真是不敢当,我跟上海可是缘分匪浅。”京腔京韵,顾盼有神,美人迟暮,风华犹存,令人不难想象出她当年倾倒众生的曼妙倩影。杜近芳已近20载未临申城,但这片神奇之土始终令她萦绕心头。在这里,她的艺术人生开始走向辉煌;在这里,她的艺术理想传承赓续。

青春记忆藏申江

老辈伶人大多出身贫苦,杜近芳的身世也在坊间引起诸多蜚短流长。“我这一辈子就是被人卖来卖去。”杜近芳并不知道自己的生身父母是谁,襁褓中被卖入陈家。父亲陈喜光在京剧界的学府北辰“富连成”学习,是头科喜字辈学员,工铜锤花脸。陈喜光对这个女儿异常疼爱,取名陈玉华,可惜终因家无隔夜粮,被迫将掌上明珠转卖他人。12岁那年,陈玉华做了杜菊初的义女,这位养父除却给她起了日后蜚声菊坛的名讳“杜近芳”,再没有留下其它。

杜近芳与上海的渊源,就始自这两位养父。

陈喜光少年时曾到海参崴等地演出,恰值变声期,繁重的演出毁掉了嗓子,从此匿迹舞台。回到北京后,陈喜光以编戏、排戏为生。先是在富连成科班协助萧长华排《三国志》,后又到天津稽古社效力,再后来应周信芳的邀请,南渡浦江。陈喜光在上海谋生时,杜近芳还没来到世间,但父亲后来时常给她讲起这段经历,言语间洋溢着喜悦。“我父亲有老胃病,不能吃米,周先生专门为他请了位面食师傅。父亲后来总是对我讲,麒麟童是不凡之人。”陈喜光为周信芳编写了《临江驿》、《清风亭》,麒派的表演也嵌入他脑海,当杜近芳开始学戏后,父亲每每说起麒麟童演戏的样子,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杜近芳。“解放后,我亲眼看见周大师的表演,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自称是麒派旦角。”杜近芳爽朗笑言。

陈家的规矩,孩子3岁要开蒙读书。年幼的杜近芳,贵人语话迟,心里记住了,但背不出来,为此没少挨戒尺。“我从小看大人排戏、吊嗓,觉得自己也能干这个。于是,我向父亲提议,我背不出《三字经》,但可以唱《三字经》。”就这样,杜近芳走上了父辈的道路,只是她的天分比前人更好。父亲教她《二进宫》,一句旋律繁复的“二黄慢板”,杜近芳一遍就学会了。6岁那年,北京的票友在开明戏院演出,杜近芳出演《贺后骂殿》,这是她第一次登上舞台。陈喜光紧张不敢看,问旁边的人:“她没砸吧?”杜近芳全然没有父亲的局促,一出戏唱得满台生辉,还给鼓师挑起了毛病。这次成功露演,父亲坚定了培养她从艺的决心。怎奈世事无常,家境愈加窘迫,陈喜光负担不起女儿学戏的开支了,杜菊初这时找上门来。“那个时候要写卖身契,父亲抱着我嚎啕大哭。”杜近芳说。

做杜菊初的养女,唯一的幸事就是进入王瑶卿门下学艺。王瑶卿,人称“通天教主”,杰出的戏曲教育家,“四大名旦”都系出王门。甫进王家,王瑶卿之侄,为梅兰芳操琴多年、发明京二胡的音乐圣手王少卿就相中了杜近芳,主动教她梅派戏。

叔侄两代共育一徒,加之刻苦勤勉,杜近芳艺术成长迅速,抗战胜利后,已经于京津崭露头角。1949年,国家迎来了新生,杜近芳也遇到了人生又一次拐点。是年金秋,李少春、袁世海的“起社”,应天蟾舞台之邀赴沪,李少春这次主打的是《野猪林》,剧中的林娘子一直没有合适人选,袁世海推荐了杜近芳。

临行前,王瑶卿拿给杜近芳一封信,“这封信带给畹华(梅兰芳表字),到上海就拜他为师吧。”这可吓坏了杜近芳,她害怕从此王瑶卿不再教他了。

王瑶卿说,让你和畹华学,是为你好,以后我还教你。杜近芳不依不饶,硬要王瑶卿立字为据。“我教了一辈子戏,都是别人给我写字据,我给你写什么字据?”在杜近芳的坚持下,王瑶卿哭笑不得写了保证书,杜近芳如获至宝,满怀喜悦地登上了南下列车。

不满17岁的杜近芳初闯上海滩,一切都吸引着她,这是和北京截然不同的另一番天地。马斯南路121号(今思南路87号),梅兰芳府邸。从1932年移居上海,到1951年7月返回北京,抛开期间访问前苏联等岁月,梅兰芳在上海居住达15年之久,上海已是梅兰芳的第二故乡。

杜近芳走进了梧桐掩映的梅宅,古灵精怪的她先考起了先生。杜近芳拿出一张《霸王别姬》的剧照让梅兰芳辨识,梅兰芳认定是自己年轻时拍摄的,但又想不起是哪一年。

梅夫人福芝芳端详半晌发现了蹊跷,其中一处装饰不是梅兰芳所用,杜近芳这才揭开谜底。“先生,这是我。”梅兰芳对这位初次谋面的女孩,印象不同寻常。杜近芳说,虽然第一次来上海,但是信心十足,觉得上海观众肯定喜欢自己。

《玉堂春》、《野猪林》、《霸王别姬》,三出戏下来,杜近芳名扬上海滩,天蟾舞台70天客满。梅兰芳看过演出后,爽快地答应收杜近芳为徒。梨园拜师讲究“摆支”,弟子要筹办酒席,为师父、师娘准备礼物。

杜近芳虽已唱了几年戏,可收入全归养父掌控,杜菊初坚决不肯出钱。还是急公好义的梅兰芳倒贴经费,举行了鸡尾酒会,为杜近芳做了一身旗袍,买了两双鞋,又请来4位记者拍照。自此,杜近芳不仅立雪梅氏门墙,也正式步入名角行列。

在上海找到人生航向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杜近芳。”采访中,杜近芳多次提及此话,言语之笃定,不容质疑。杜近芳在上海红了,原定的归期一拖再拖,她在江南呆了18个月。杜近芳思乡心切,养父的一些举动也让她满腹狐疑。杜菊初开始让杜近芳学跳舞,她坚决不干。“陪人吃饭我都不干,别说陪人跳舞。”杜近芳从大姐杜丽云那里隐约听说,杜菊初不准备让她回北京了,打算辗转卖到香港,杜近芳觉得是时候挣脱樊笼了,“我听说了这消息,在上海就决定参加共产党。”

1951年,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下设实验剧团,杜近芳铁了心参加国有剧团,她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北京。杜菊初恐吓她:“你可想好了。”杜近芳反驳道:“共产?我无产,钱都被你拿走了。共妻?共产党我见过,不是你说的这样,少来这套!”成了国家演员的杜近芳,自然不再是谁的私产了。在王瑶卿家中,王瑶卿、梅兰芳作为见证人,杜菊初和杜近芳各执半张卖身契,当场焚化,她自由了。

杜近芳得获自由身,这里边还有一桩轶闻。在北京医院(原德国医院)的一次演出,杜近芳被临时叫来参加,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出席观看。在毛泽东身边作陪的,是当日北京梨园行堪称“十全老人”的谭小培。从谭小培处听闻了杜近芳的凄凉身世,毛泽东用浓重的湘音抛出4个字:应当解放。谭小培兴奋地找到杜近芳:“丫头,你要走鸿运了,发达了可别忘了爷爷。”杜近芳说,自己命不好,但是运气好。“我对政治原先根本不懂。解放这个词,第一次在我心里形成冲击。”杜近芳也没有辜负新时代赋予她的机遇。除了练功、排戏,还参加扫盲班、识字班,疯狂地学习文化,了解时事。去朝鲜战场慰问演出,杜近芳率先报名,她已从旧时代的戏子,成为了新社会的文艺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