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康喜马拉雅 戴志康:喜马拉雅中心敢为天下先
上周末刚刚在上海落成的喜马拉雅中心,融酒店、商场、剧场、办公楼与美术馆博物馆于一身。用地产,包括其中的商业、娱乐、旅游、餐饮来演绎文化、融入艺术,把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变成体验经济,一种商业地产的新模式悄然隐现。
开发商证大集团董事长戴志康对记者说,什么是现代最好的城市生活?喜马拉雅中心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在他的心目中,中心就是实景的清明上河图,是永不落幕的中国馆,是实践世博精神的大作。
中心的核心理念,正如戴志康所指出的,从上世纪90年代流行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变成把文化当作产业、当作生意来经营。而这个中心的建设历程,就是如何把文化当作产业运作的有趣的个案。
从外部观察可以看到,开发商证大集团为此注入了大量的资源:高达30亿元的投资,长达近10年的建设期,邀请了世界顶级的建筑设计师。再进一步追踪其发展轨迹则不难发现,从一开始做国际展览中心的配套酒店,到今天建成这样的综合体,这个项目经历过几次大的调整与修改,加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几乎可以说是九死一生,最终却是伴随着超常规的发展而完成了产业的跳跃式升级,建立起商业地产的崭新品牌。
戴志康凭什么做到了这一点?除了有强大的财力与坚强的意志外,还取决于两点:一是敢为天下先,不断地挑战自我,即便是资本密集型的高风险的地产项目,也努力做到“与时俱进”;二是敢于提出“中国概念”,执着于原创性的追求,先后组织了关于中国度量、中国色彩、中国味与中国梦的探讨,所以才有了关于喜马拉雅吉祥女神的传说。更难得的还有,他们在专业的美术馆经营领域里也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实现了从证大现代美术馆到喜马拉雅美术馆的转型。
当然,中心毕竟是一个特殊的个案,才会投入如此密集的资本,经历如此漫长的投资周期,因为这本质上是个地产项目;这个项目也太超前,是一边投资一边在打造商业模式。相对而言,文化艺术产业则是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轻资产产业,只要能准确地把握大众的文化需求,找到引领潮流的商业模式,那些比较单纯的项目并不需要如此巨额的资金、如此漫长投资周期。
不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当前火爆的艺术市场,却使戴志康的投入的资本与心血有了额外的回报。他透露,美术馆的多年经营加之他本人对传统书画的热心收藏,公私两方面的藏品按目前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天价纪录,其市值也许已经超过30亿元。十年磨一剑,戴志康能不避艰险执着于文化艺术与商业结合的前沿探索,这,也许是“喜马拉雅女神”赐予他的慷慨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