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尽美子女 王尽美的孙子 王尽美之孙王明华携夫人一起回诸城祭奠亲人
据潍坊新闻网报道 “我要多拍些照片,将故乡的变化带回去,让父亲看看,他还一直怀念这里的山水呢。”“一大”代表王尽美的儿子王乃恩因年事已高无法再回诸城了,6月13日,王乃恩的儿子王明华向记者表示,要用相机记录下故乡的变化,让老父亲看一看故乡。
“去年的7月份,我的几个学生找到我说,您的老家不是诸城市枳沟镇吗,现在网上的文章说那的农民"被"上楼,还有照片,您知道吗?”6月13日,70岁的浙江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明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时他一听就急了,连忙给大北杏村的支部书记高成玉打电话询问情况。
高成玉告诉他:“事情并不像网上说的那样,这儿的农村的确建起了楼房,农民可以自愿用旧房置换楼房,按居住面积一比一进行置换。如今好多农民都高兴地住上新楼房了,不信您可以回来看看。”
王明华对此将信将疑。6月11日,他应邀到诸城参加王尽美研究会成立大会,12日会议一结束,他就风尘仆仆赶到了枳沟镇,在高成玉的带领下找到了网上报道的枳沟二村。一进村,王明华看到路两旁的新规划的楼房、公园、广场、小学、幼儿园、活动中心等,感到十分吃惊。
他询问了几位村里住上楼房的住户,都说住楼很满意。“真是不可思议,这儿的农村几乎跟城里没啥区别了,我要把我看到的这一切变化都用相机拍摄下来,带回去让我的学生看看!”王明华这才放下心来。
6月12日上午,王明华与在浙江大学任副教授的妻子朱金英一起来到大北杏村南的墓地上坟。记者看到这里有三处坟墓,一处是王尽美和妻子的,另两处分别是其祖父祖母、父母的。1925年8月19日,年仅27岁的王尽美在青岛医院逝世,他的灵柩被运回大北杏村安葬。
据王明华透露,妻子朱金英这是第一次来诸城,也是第一次来为王尽美等先人们上坟。在诸城参观后,她感慨地说:“来诸城后看到爷爷在诸城有纪念馆和故居,我深为自己是王尽美的孙媳妇而自豪。”
站在爷爷的坟前,王明华回忆说:“我们家原来一分地也没有,这块坟地是我父亲王乃恩开荒开出来的。父亲开垦出的这近1亩地,使我家总算有了自己的土地。这块地先是种了几年庄稼,后因当地风俗不能把坟建在别人的地里,这块地就成为了曾祖父曾祖母、祖母祖父等的墓地了,一直到现在。”
据了解,王明华9岁时随父亲王乃恩离开诸城后,曾在1979年回来一次,那次还专门去看了枳沟镇南边的墙夼水库,从此墙夼水库就留在了他的记忆深处。
12日,王明华提出要到墙夼水库看看。在路上,他回忆说,墙夼水库是1959年10月26日开工,1960年8月15日竣工,灌区为诸城北部广阔的平原。上世纪70年代,库区无污染,村民水边洗衣服,鱼儿会跳到洗衣盆里,有人在过大坝下的河渠时,竟被库内往上游急蹿的鱼绊倒。
汽车驶上大坝,烟波浩渺的墙夼水库尽收眼底。王明华连说:“变化太大了。上次我与父亲和伯父一起来时,大坝还没这么高大,两边都是土路,记得还把吉普车的排气管子颠掉了。伯父王乃征已于2009年去世了,我要多拍些照片,将故乡的变化带回去,让父亲看看,他还一直怀念这里的山水呢。
”王明华还说,父亲在上海的一位当船员的老乡后来调到诸城水利部门,就参与了墙夼水库大坝的修建工作,他现在也该七十多了,这次来也想见一见他。
12日上午10时许,王明华一行刚走进大北杏村,他就发现了在乘凉的两位老朋友。其中一位就是曾在上海当船员后调回诸城的刘云德,他今年72岁了,早已退休在家。谈起当年在上海的往事,刘云德说,那时一有空就到王乃恩家去,与同龄的王明华就成了好朋友。后来他从上海调回诸城,参加了墙夼水库大坝建设,也算为家乡尽了一份力。
另一位是68岁的马先良,年轻时在大队里当过干部,曾多次代表村里去找过王乃恩。马先良回忆说:“王乃恩一听说老家来人了,不管多忙都要见我们,走时还为我们准备路上吃的饭菜等,十分热情。”那时,王乃恩为了帮助家乡人,经常向同事朋友借“供应票”。马先良凭着“供应票”先后为村民从上海购来了蜜蜂牌缝纫机、凤凰牌自行车等紧缺物资,有一次还搞到了100台电视机,使村民提前享受现代化。
马先良说:“现在条件好了,什么也不缺了,但是王乃恩一家对我们村的帮助,我们不会忘记。”(秦子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