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小鸟 林风眠《樱花小鸟》的个案分析

2017-11-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这幅<樱花小鸟>是最近刚刚去世的我国绘画大师林风眠(1900年生)的代表作之一.它体现了林风眠"中西杂交式"绘画的主要特点.<樱花小鸟>方形构图.林风眠从30年代起就一直采用这种方形构图,它一反传统的横卷与立轴式,但也不同于西方所重视的黄金分割.它具有现代感,带来了中国画图形式和和欣赏习惯的双重变化.林风眠是第一个将克莱夫·贝尔提出的绘画是一种"有意味形式"的观点紧记在心的中国画家.在这幅画中,他纵横交错地画出樱花的枝条,枝条上呈三角形布阵,

这幅《樱花小鸟》是最近刚刚去世的我国绘画大师林风眠(1900年生)的代表作之一。它体现了林风眠“中西杂交式“绘画的主要特点。《樱花小鸟》方形构图。林风眠从30年代起就一直采用这种方形构图,它一反传统的横卷与立轴式,但也不同于西方所重视的黄金分割。它具有现代感,带来了中国画图形式和和欣赏习惯的双重变化。林风眠是第一个将克莱夫·贝尔提出的绘画是一种“有意味形式”的观点紧记在心的中国画家。

在这幅画中,他纵横交错地画出樱花的枝条,枝条上呈三角形布阵,栖有五只黑色的小鸟。小鸟浑圆的形体处理得有趣而可爱,其中两只小鸟相对而语,而其他的三只则扭头旁听。这些小鸟恰如五线谱上几个欢快的音符,而小鸟的对话则幻变成了一支和谐动听的乐曲。樱花的叶和花,并不像传统的中国画有几处巧枝,而用粉和色造成一种整体气氛,他不象传统的中国画那样在画面留出大片空白,而将形与色布满整个画面。

在这幅画中,林风眠抛弃了传统的中国画的笔墨程式,避免了在笔墨上对古人的摹仿。他不讲究用笔的画法和金石味,而追求线条的绘画性。这幅画中樱花的枝条便是用这种轻快的线条一挥而就的,毫无凝滞枯涩之感。林风眠的画不是“标准”的中国画,却有中国的意境;这又不象是“地道”的西洋画,却又有西洋画的整体色调及冷暖关系;它没有题诗,却分明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它的诗意不同于传统文人画的淡泊冷逸,却是伴随着浪漫、力量和美。

林风眠认为,“艺术的第一利器,是它的美”,“美”是可以使急躁者清醒凉爽的一杯清水;使疲惫者更恬静的一杯美酒;是可以给予悲哀者以安慰的最深沉之淑女。同时,他认为“艺术的第二利器,是它的力”,这种“力”不能为壮士或利刃所取代,它“善于强迫人的行动,而不为所苦;善于把握人的生命,而不为所觉。

”比喻十分精辟地道出了艺术影响人的情感和行动的特殊规律。他的画便具有这种美的魔力,使你的情感不期然而然地发生转换。

林风眠出生在广东梅县山区一个石匠之家。18岁赴法留学,在著名的巴黎高等美术学校攻习油画。25岁学成归国,即担任国立艺术专门学校(北平艺专前身)的校长。三年后又出任国立西湖艺术院(杭州艺专前身)院长。解放后他从事艺术创作。

作为一位卓越的美术教育家,他培养了李可染、王朝闻、赵无极、胡一川、吴冠中等著名绘画人才。他毕生致力于融合中西艺术的实验,创造了一种新的中国画风格和一大批杰出的绘画作品,林风眠早年在法国接受过野兽派和立体派的影响。

因而,注重形与色的美的表现,注重艺术语言的探索,便成为他绘画创作的基本原则。对于中国画,他反对“抱着历史上的死骷髅”,“为旧的桎梏所限制”,极力主张“输入西方的所长,而期形式上之发达,调合吾人内部情绪上的需求,而实现中国艺术之复兴”。

他对中国绘画不抱成见,希图沟通二者,“从两种方法中间找出一个合适的新方法来”。为了探索中西融合的新语言、新形式和新趣味,林风眠多年孤身一隅,闭门谢客,创作出一幅幅清新动人的绘画佳作,并成为在中西艺术融合的道路上获得最大成功的画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