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柳甄 【柳甄】柳传志侄女:我靠什么与堂姐柳青竞争?
【柳甄】柳传志侄女:我靠什么与堂姐柳青竞争?柳传志艾问(crystal) · 2016-01-02 05:04
点击上方“艾问” 快速一键关注我们
艾问,为你而问!每天给你讲一个有用、有趣、有料的人物故事!
柳甄是“Uber中国战略负责人”、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的侄女,而柳传志的女儿柳青是滴滴快的总裁。滴滴快的合并后,无疑已经成为Uber在中国市场最大的竞争对手,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姐妹俩针锋相对的竞争是否会使家庭关系蒙尘?作为后来者的柳甄,又靠什么与堂姐柳青竞争呢?
和现在很多80后一样,柳甄是个标准的独生子女。柳甄的父母工作很忙,她从小就被送往寄宿学校,一个星期中只有周六才能回家,柳甄说:“我的父母对我的教育方式,是‘放养’的。”四年级的时候,父母就把她“放”到北京附近的延庆县,住在附近的村子里,和村子里的小朋友一起爬树摘果子、一起在田里玩耍,回想起当时无拘无束的时光,柳甄至今都觉得很美好。
1999年,柳甄17岁,刚上高中,“当时世界基金会有一个项目,可以去美国做一年交换生。”柳甄的父母就将她送到了美国。“我到现在都非常感谢我父母给我这个安排,我对我的这段经历也是印象十分深刻。而从小父母对她独立、自主的“性格养成教育”,也让柳甄在新的环境中完全没有感到不适应,她非常快地就融入了当地的生活和学习。柳甄说,她也跟寄宿家庭的“家长”吵过架、遇到过挫折,也有想家的时候,但都很快能挺过去,“我经常跟他们开玩笑,就算你们给我弄到非洲去,我也能千方百计地活下来。”
柳甄长在北京,毕业于人民大学法律专业,后来去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继续深造。加入Uber之前,柳甄在一家美国硅谷的律所做了10年律师,主要从事高科技企业融资、并购、上市、中外合资业务。5年前,Uber诞生,成为她的客户之一,柳甄因此认识了Uber的创始人克拉尼克。今年4月,柳甄加盟Uber,任中国区战略负责人,因为Uber中国尚且没有CEO,所以这一位置责任重大。
之所以选择Uber,柳甄表示,第一是因为它对Uber比较了解;第二她是带着一个创业者的热情加入Uber的,想把国外一些先进的、优势的东西带入到中国实现本土化。对于所有Uber中国的员工和很多城市经理来说,大家是带着一个创业的心、带着主人翁的感情加入到这个公司的。
堂姐柳青正在中国最大的专车服务平台滴滴担任总裁,而柳传志本人则是另外一大专车平台神州租车的最大股东。面对这一现象,柳甄表示“纯属巧合”。柳甄也曾在公共场合放话箭指堂姐柳青,比如:“司机更愿意用Uber,因为挣钱更多“;”不看好滴滴的全球化策略“等,可见,她并没有以为姐妹情而忌惮与滴滴的竞争。
谈到与柳青的针锋相对,柳甄也表现出强硬的一面,她说:”Uber在全世界各地都有竞争,一开始的时候美国也有一个竞争对手Lyft,当时对手的市场占有率是比Uber大的,但是现在已经远远胜出了。刚刚进伦敦的时候,也有Halo这样的竞争对手;在印度、东南亚等每个市场都会有竞争对手。我觉得中国的竞争对手是最值得尊敬的。“
滴滴快的除了推出打车软件、专车、顺风车,还推出了滴滴大巴等新产品,柳青的野心是构建整个出行生态圈。对于堂姐的新动作,柳甄表示Uber除了专车、优步拼车,还有刚刚上线的优步顺风车。出行市场就像是一桌菜,不仅仅要关注菜的品种多寡,关键是要让做出来的菜好吃、上得快,并且上一些大家喜欢的、最需要的、最有营养的。仰仗Uber多年的行业经验,柳甄似乎成竹在胸。
不过尽管柳甄在工作上十分努力,但她并不喜欢“工作狂”或“女强人”这样的标签。尽管工作繁忙,但柳甄觉得,事业和家庭是可以兼顾的,“只要是不出差的时候,我就会跟孩子们在一起。陪他们做游戏、接送他们上学。”而谈到如何处理跟柳青之间的关系,柳甄说:“我们经常联系,聊孩子、聊生活,但不谈工作。” 柳传志也说:”柳青、柳甄都选择了自己的事业,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
之所以能平衡好家庭跟事业,这跟柳甄在做律师期间就始终保持的高效率工作方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硅谷的时候,柳甄的工作时间是早上9:00-晚上9:30,周末还要加班。律师行业是要记有效工作时间的,所以律师的效率都很高,因为律师靠时间跟用户收费。但柳甄说,工作最重要的,是能够带给她成就感和幸福感,是看到自己潜能一点一点被挖出来的惊喜,她逐渐感受到:人的潜力是无限的。
人情与商道的确存在着冲突,讲人情就成不了商人,按商业逻辑走,别人就会说他没人情味。但商业肯定不能太人情,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即使是亲姐妹,也不可徇私。
良性的竞争是不能够开后门、卖人情的,这已经是中国社会的负担,在公私如何分明上,我们或许可以借鉴柳甄柳青两姐妹,将工作和生活严格分开。
商道和人情关系有其内在的联系,但是商道或者资本市场仅靠人情关系肯定是不行的。在西方很少有人情关系一说,甚至人际间的关系跟商业无关,都非常淡泊。这可能是其物质化社会的一种负面现象。中国也不一定要完全追寻西方的这种模式。但是另一方面,在商道中过多地讲人情关系,可能也是一种商业文明的不成熟。
人情从来不是错,人情泛滥才是错。如何衡量人情应有的权重?也许在看待人情时,我们应该抛下一切利益的立场,而回归人情最初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