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神竹编的“前世今生”
品味青神竹编,无疑是一次颇具美感而又令人惊讶的体验,众多的工艺品或细腻精巧,或磅礴大气,或栩栩如生,让人不得不赞叹竹编技艺的巧夺天工。
然而,如同许多曾经辉煌的文化遗产一样,现在青神竹编在展示着自己璀璨光彩的同时,却濒临着后继无人的困顿处境。
2007年3月,青神竹编顺利地入选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这让众多的竹编人对于未来竹编工艺的传承有了新的希望。
竹编之于青神,似乎有如一个神秘的邂逅。在今天的史料看来,青神在刚刚成名伊始,竹编就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打下了自己深深的烙印。史载青神得名于古蜀王(蚕丛氏)“着青衣而教农桑,民皆神之”,农桑兴起以后,青神先民便用竹编簸箕养蚕,竹编撮箕等用于生活。
在1993年县内出土的汉墓文物——一座高15厘米的“执箕俑”,便是对当地竹编历史很好的佐证。
越过两汉,直达盛唐,关于青神竹编的记载慢慢多了起来。据县志记载,当时有一个叫张武的地方官员苦于洪水肆虐,便号召民众编织竹篓,填充石头来拦水筑坝,后来也用这个方法提水灌田,可见当时民间已经广为运用竹编来进行生产、生活。这一时期,民间多用竹来编织篼、篮、扇,目前,在“中岩”省级文物保护区内保存的唐代咸通年间文物——“提篮观音菩萨”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之作。
到了宋明两代,竹编的用具开始呈现多样化,据记载,明时进士余成勋入京担任翰林院修撰期间,所用的就是当地细竹丝编成的“书箱”、“膳食盒”。
然而,真正使青神的竹编工艺名声远播,还是在清朝时期。机缘的巧合,让青神精美的竹编“宫扇”传进皇城,进入宫中,成为皇帝后妃们爱不释手的珍宝,龙颜大悦之下,青神宫扇遂在随后的日子中成为贡品,名噪一时。
同时期,由于养蚕业的发展,青神成为当时西南第二大丝市、蚕文化中心,竹编蚕具的发展也因此顺势而上,当时记载着以竹编蚕具箕、篼、筛等为代表的生产遍及全县高台、罗湾、南城、青城、青竹、瑞峰、汉阳、天庙、观金等乡镇,可谓家家有竹编、户户用竹编。一时为盛。
进入新中国以后,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以吴德全为代表的竹编艺人开始走向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编织人物肖像。这是以前的竹编工艺发展的空白,在行家看来,竹编人物像往往是最为艰难的,因为对于人物神情的把握不好,很可能就会前功尽弃。
但在逐年的摸索以后,青神竹编人成功地实现了技术的突破,当时城北徐家首先精编了《毛主席去安源》画像,并在扇面上编出了毛主席的头像,从此,竹编人物像慢慢地普及开来。
在随后的几十年间,伴随着众多工艺人的成熟,青神竹编手工编织技艺走向了新的高峰。《中国百帝图》、《清明上河图》、《颂伟人》等数以百计的精品,使青神的竹编名扬天下。
然而,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化浪潮的席卷,青神竹编却没有借力市场实现新的腾飞,反而日渐陷入后继乏人的困境。
殷超,青神殷氏竹编技法的现今传承人,在谈及竹编新人的匮乏时,几声叹息,几多无奈。
在他看来,竹编工艺目前有两难。
其一是竹编的全手工性。精细编织的方式与市场化流水线的制作全然不在一个概念,一个初学者要以一种学徒的方式由师傅手把手教2年以上,方才初步具备了独立编织的能力,换句话说,在2年以内,学徒、企业双方都只有付出,根本没有回报,这就导致了年轻人宁愿出外务工,也不愿学习竹编技艺;同时企业也宁愿使用熟手,也不愿花两年的精力来培养一个初具资格的工艺人。
其二是竹编制成品日渐退出人们的生产生活。现代化的流水线产品正在挤压着原先竹编品的生存空间,塑料制品及电扇、空调等家用器具大步进入千家万户的同时,竹编品的“用处”越来越逼仄,在城市几乎已完全退出。
回忆起当初的学艺,殷超说自己在4岁的时候便已经跟随父母学习竹编。市场——人们生产生活的广泛需求,技艺——父辈的言传身教与悉心指导,使整个行业显得欣欣向荣,当时许多家族式的传承根本不会让人担心竹编技艺的式微。
据初步统计,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青神大概有1-2万人从事竹编,到了现在从事人员已经下降到只有几千人,而其中可以称为中档艺人的不到100人。
“没有人说划不来,只知道这是我唯一能谋生的手艺,所以我要接过它”。殷超如是回答当初学习竹编的原因。在现今整个青神从事竹编的人中,这是普遍心态。
同殷超一样,在青神竹编界名声远播的宋美湖,也同样切身地感受着传承乏人的困惑。在他的竹编工艺场里,30岁以下的年轻人基本没有,多是一些40岁左右的妇女,其中大多数人顶多只是中等技艺。在他看来,整个青神拥有高端精细编织技术的已不超过10人。一门技艺的传承,这无疑是一个危险的数字。
殷超、宋美湖等人,他们可以凭借着自己的技艺编织出令人叹为观止的竹编妙品,却坦言他们个人无法编织出青神竹编的未来前景。
今年3月,青神竹编工艺正式入选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消息传出,青神的竹编人看到了希望。
在目前已经出台的《青神竹编工艺保护办法》中,对于竹编的保护有了一个清晰详细的规划。
据悉,青神县政府将把竹编工艺传承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一名副县长将分管此项工作,借助相关政策稳定传人和企业。同时将由县竹编工艺协会牵头,真正发挥统揽、协调、管理以及培训年轻艺人的职能作用。
另外,针对目前气候和生态环境对竹质的损害,林业部门将落实10万亩竹基地建设,保证竹产业的原料供给。建立竹编档案,录制影像,撰写有关书籍,谋划竹工艺博物馆也摆在了具体的议事日程中。
目前,青神正以积极的态度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采访中,青神县的相关负责人表示,申报国家“非遗”,既是决心,也有希望,竹编在目前的困顿之后,必将迎来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