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学义死了吗 宋学义 狼牙山上视死如归
“西郊山色郁苍茫,载酒曾过易水阳。壁耸青宵屏隐现,峰开紫电剑光芒。巍巍燕山高,潇潇易水寒。英雄五壮士,威震狼牙山。”这是一首歌颂狼牙山五壮士的歌。很多人都知道“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宋学义就是五壮士中的两名幸存者之一。 抗战时期,为掩护群众和主力撤退,五壮士毅然决然地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主峰棋盘坨峰顶绝路,最后,纵身跳下了万丈悬崖,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1942年5月,晋察冀军区举行“狼牙山五壮士”命名大会,杨成武司令员亲自为宋学义佩戴“勇敢顽强”奖章。著名作家魏巍为宋学义的题词是“易水千古想壮士,狼山万世颂英雄”。为纪念和表彰5位抗日英雄,当地革命政府在棋盘坨主峰建起了纪念塔。新中国成立后,“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事迹被收录进小学课本。
1944年,宋学义转业到河北省易县,1947年返乡。返乡20多年来,他始终保持英雄本色,从不居功自傲,带领群众艰苦创业,使北孔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他多年任县、公社党委委员和北孔村党支部书记,先后出席了全国老军人、老烈属代表大会,残废军人积极分子大会,全国民兵英雄代表大会。宋学义1959年被评为全国革命残废军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69年赴北京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九次代表大会。
1971年6月26日,宋学义积劳成疾,在郑州逝世,长眠于沁阳烈士陵园。1979年6月23日,河南省革命委员会授予他“革命烈士”称号。
狼牙山战斗
1941年9月25日, 3500名日伪军向狼牙山发起进攻。在连续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后,部队决定留下宋学义所在的七连六班,掩护主力和群众转移。宋学义同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胡福才、胡德林坚守在东山口,凭借险要的地势,同敌人展开斗智斗勇的决战,把日军死死牵制在狼牙山上。
“狼牙山位于保定境内易县西南45公里处太行山东麓,距保定市45公里。因其奇峰林立,峥嵘险峻,状若狼牙而得名。狼牙山,以八路军五勇士浴血抗击日寇舍身跳崖而闻名于世。如今,那里既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是一座省级森林公园。
‘狼牙山五勇士陈列馆’占地816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馆内有图片、历史资料、抗战文物、战斗场景雕塑等,生动地再现了我抗日军民在党的领导下,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英雄业绩和悲壮历史。
”4月5日下午,河南省民政厅优抚处处长张遂安接受采访时说,“1941年8月,日本侵华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10多万兵力,对我太行山区的北岳、平西根据地进行‘扫荡’。9月,数千名日寇集中到狼牙山周围,企图消灭我晋察冀第一军分区第一团,占领我边区东部的制高点狼牙山。
当时,我坚守狼牙山的部队只有一个七连,还负责掩护在山里隐蔽的一个后方医院的伤病员及涞源、易县、徐水、满城4个县的政府机关和群众共三四万人。敌军的一个联队,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我狼牙山下七连驻地猛攻。”
七连掩护群众转移到深山之后,便和敌人进行周旋。经过多次苦战后,为保存有生力量,留下七连六班牵制敌人,其余撤离了阵地。六班原有9个人,除了3个伤员、1个病号外,这时只剩下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和战士胡德林、宋学义、胡福才。
他们5个人边打边往山的高处撤,掩护主力转移。当太阳偏西时,5个人便攀上了狼牙山主峰的棋盘坨。敌人像疯狗似的跟了上来,山炮、机枪一齐射向山头,并发起了几次冲锋,都被五壮士英勇地击退了。他们掩护主力部队和群众、伤病员转移的任务完成了,但是,他们自身却被困在狼牙山顶,枪弹和手榴弹也打光了。
这时,敌人从三面向山头扑来。五壮士面对野兽般的敌人,身后是万丈悬崖。在这危急关头,班长马宝玉激动地对战士们说:“我们牺牲了,有价值,光荣。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当俘虏,现在,摆在面前的只有一条路——跳崖!”这句话没说完,敌人端着枪、钢盔乱晃着冲上来了。
马宝玉挥手一抡,三八大盖枪“嗡”的一声飞到山沟里了,其余4壮士也摔坏了自己的枪支,5个人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相继跳了悬崖。在这次战斗中,敌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狼牙山主峰上丢下了100多具尸体。
五壮士跳崖后,马宝玉、胡福才、胡德林3位同志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却被一些横长在山上的树杈挂住,遇救后,又返回了部队。反扫荡结束后,军区杨成武司令员代表晋察冀军区党委向葛振林、宋学义授了奖章。从此,“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名在广大军民中间广泛传扬。
壮士隐功十余年
“1918年12月9日,宋学义出生在河南省沁阳县(现为沁阳市)北孔村人。他出身佃农,从小过着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张遂安介绍说,“1939年,宋学义在讨饭途中参加抗日游击队,后编入晋察冀一分区一团七连当战士,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4年秋天,宋学义转业到了河北省易县北管头村落户。1947年7月,宋学义和爱人几经辗转,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沁阳县王曲乡北孔村。
刚回到家乡的宋学义没有房子住,在左邻右舍的帮助下,收集了一些残椽旧瓦,盖了个能遮风避雨的房子。到上世纪50年代初,宋学义依然家徒四壁。
村里人谁也不知道宋学义就是赫赫有名的抗日英雄。一次,他的儿子宋大保在学习语文课本上的《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发现叫宋学义的战士和父亲同名同姓,就回家问他是不是课本上说的宋学义,他摇摇头说:“不是。”宋大保在以后很长时间里再没有将沉默寡言的父亲同人民敬慕的英雄联系在一起。
宋学义隐功埋名10余年,直至1951年党组织在河北查找宋学义查到沁阳县时,宋学义的英勇事迹才为人所知。当上级领导看到一贫如洗的他就是著名的抗日英雄时,都忍不住感慨万千。
1960年,宋学义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并出席了全国劳动模范大会、全国民兵英雄代表大会。作为村里的“一把手”,宋学义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他不顾自己身体的疾病,与群众一起抗洪排涝、修整田地、打机井……使全村近2000亩耕地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丰收。1971年6月26日,宋学义因肝病医治无效去世。
“位于河南省沁阳市西北2.5公里的王曲乡北孔村处宋学义的故居,2008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张遂安说,“宋学义故居建于20世纪60年代,坐南面北,两进院落,2001年,被公布为沁阳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已辟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谁救了跳崖的英雄
采访进行到这里,似乎已经该结束了,但记者忽然想起了一个问题:当五壮士从狼牙山顶纵身跳下悬崖后,葛振林、宋学义两位壮士被半山腰的树杈挡住而幸免于难,后来是谁救了他们?张遂安一听记者的问题笑着说: “在狼牙山五壮士舍身跳崖60年之后,这个谜终于解开了。”
最早采访五壮士事迹、与沈重合写出战地通讯《棋盘坨上五壮士》,电影剧本的军事记者和谷岩同志于2001年9月撰文对此作了介绍:谈到弘扬“五壮士精神”,就特别要提到一个人,他就是河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余药夫同志。
1941年,19岁的余药夫是易县青救会干部。日军进攻狼牙山地区时,他和群众一起进山区与敌周旋。五壮士跳崖那天,是他在硝烟未散的夜幕中,在棋盘坨旁的石崖下,援救了跳崖后被树杈架在半山腰的葛振林和宋学义。
他搀扶他们到山上古庙休息,给他们做饭,为他们放哨、探路,第二天又和古庙道士一起,送两位壮士归队。当时相遇突然,情况紧急,葛、宋两人又身负重伤,所以他们未详细交谈,彼此都不知道对方姓名。狼牙山匆匆分别,直到1981年,余药夫才从报纸上得知葛振林的消息,两人开始通信。
1986年——狼牙山别后的45年,在“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第3次重修竣工典礼大会上,老英雄葛振林和当年曾经救过他的余药夫终于重逢,两双沾过狼牙山血染泥土的手又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两颗相互挂念的心又重新紧紧地贴在了一起。
45年在人的一生中可谓漫长。这45年,老英雄葛振林一直没有忘记当年在狼牙山麓救过自己的那位“穿便衣的年轻人”。无论在炮火连天的战场,还是在紧张的训练中,他一直通过各种渠道,想方设法打听救命恩人的下落。
和葛振林一样,余药夫也从来没有忘记过几十年前的那个夜晚。从那时起,他就和五壮士结下了终身难解的情结。他认为,认识两位英雄,是自己的荣幸。作为救护者和知情人,自己应该为弘扬五壮士的精神尽一份责任。几十年中,他的工作岗位多次变换。
他当过区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当过报社的记者、编辑,艺术院校的办公室主任等。但无论在什么岗位,他从未忘记过自己肩上的那份使命。他收集和研究了大量有关“狼牙山五壮士”的史料,并10多次带着孩子重上狼牙山,凭吊战斗遗址。
他应邀到部队和一些中小学校,给大家讲述“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还为报刊撰写了大量关于“狼牙山五壮士”的纪念文章,同时自费编辑出版了《狼牙山五壮士赞歌》、《狼牙山万世颂英雄》等文集。即使在十年动乱中,余药夫身处逆境,但仍写信给在北京读书的儿子,让他上狼牙山,把五壮士纪念碑上的碑文抄下来寄给自己。
张遂安一边向记者讲述,一边查阅资料。在一份资料上他查到了一首歌颂五壮士的诗歌:狼群龇出尖利的牙齿/与一座名唤狼牙的山头/一齐逼向五名中国士兵/五名八路军战士/弹尽粮绝/他们用以对付狞笑的/只有石头/只有血肉了……
“这是《人民日报》1995年8月1日刊发的。” 张遂安说。这时,夕阳西下,暮色苍茫,彩霞从祖国壮丽的山河上升起,记者模糊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五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