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官璘王嘉良 棋坛名家众论杨官璘 南面称王众望所归
一九五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北京体育馆的灯火通明,当首届全国象棋个人锦标赛最后一仗上海何顺安击败了哈尔滨王嘉良时,顷刻间全场骚动,棋友们纷纷涌向赛桌,一方面向杨官璘祝贺,他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全国棋王”,另一方面亦赞赏何顺安毕竟身手不凡。原来他胜王之战,间接为杨官璘铺平了道路,有利于杨登上冠军宝座。
从积分表上看,杨官璘胜了刘忆慈、侯玉山与何顺安;平了李义庭而负于王嘉良得七分;王嘉良胜了侯玉山与杨官璘、平了刘忆慈、李义庭得六分。如不负于何,可稳得桂冠。因此亦有人称何顺安为具有冠军之才的“陆军上将”,何名列第六,后来他亦常自称为陆军上将。
面对众多的赞扬,何顺安不禁谦然地道:“我只是就棋论棋,尽力而为,下好最后一盘棋,未考虑谁得谁失,虽然我打破了东北虎王嘉良在决赛中的不败纪录,但杨官璘如果没有优异的成绩,亦难以称孤道寡。何况他在这几年来南征北战,压倒群雄,所至有声,实是的一位主盟人物。我最钦佩他的布局研究,按常规,分析布局一般都在十二、三回合间,但杨却力求深透,有时要拆散到进入中局阶段,故所以临场能指挥有方,战绩彪炳
林弈仙论杨官璘
首届全国象棋个人锦标赛降下帷幕,上海何顺安一箭定江山,拉下王嘉良,捧上杨官璘。不少人以杨之桂冠当归功于何顺安,大会副裁判长,昔年有“无敌中炮”美誉的林弈仙老先生却持有不同的见解。他说:“何顺安确实助了一臂之力。但杨官璘最后一仗,如不能击败小神童李义庭,依然难以问鼎。不过,话还可这般说,杨官璘即使这一届未能加冕,但以他的实力与历年来的战绩,当是首屈一指的顶儿尖儿人物。”
林弈仙又说:“杨官璘的棋艺,开局、中、残功夫俱臻上乘,跟周德裕根比,实在难分高下,若单就战绩来说,那么,七省棋王还逊一筹!记得三十年代,周德裕南征北战(作为华东主将,对华南、华北两场埠际大赛,成绩俱优)声誉甚隆,但他有一次在广州轮战广东三个天天,虽然压倒了卢辉与冯敬如,可是碰到龙头黄松轩(黄系广东四大天玉之首,另一位是李庆全,病故于一九三三年),不仅难占上.
风,并旦在近二十角逐中,还多输了一盘棋,而杨官璘这几年在上海。轮番大战董文渊、何顺安与朱剑秋‘华东三杰’,俱能保持优势占上风,其中犹以何顺安之失利,像卢天王受挫于周德裕一样,近二十仗中,竟难以一破杨城,可谓无独有偶了。哈哈……”
次年,第二届全国个人赛在上海举行。决赛中,杨官璘以七胜九平的不败战绩卫冕成功。这时,何顺安不禁叹服地对林老说:“老前辈高论。”的确,三十年代周德裕称七省棋王,那么,五十年代的棋王,杨官璘是当之无愧了。”
王羽屏论杨官璘
一九五八年冬,第三届全国象棋个人决赛在广州降下帷幕,杨官璘以一分之差,退居第三。这时西安名将王羽屏不禁叹曰;“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老杨真可惜啊。”
王羽屏这两句话,乍听令人费解,后来有人在宿舍中听到他的议论,方始明白。
王羽屏说:“这次次冠亚军李义庭与何顺安都是二十六分(李十胜六和一负,何九胜八和),“杨官璘是十胜五和二负。论胜局与李相等,可见雄风不输上两届之纵横南北,只是他先负于刘忆慈与张东禄斗顺炮的两局棋,吃亏在布局上,且过河车又进得太急,给对方以反扑之机,后来因求胜心切,不肯平稳结局,终于失利。
但老杨毕竟久战沙场,在积分落后的情况下再急起直追,形成三雄夺鼎之势。现在看来,我对他的一局残棋是重大关键。当时我执车双士,杨为军、炮、双象,这是个古今棋谱中从未见过的一个局式,双方都没有把握来确定可胜还是可和,经过数小时的挑灯夜战,百余口合之输攻墨守,最后因在限着规定下未能成功,终于由裁判长张雄飞先生判为和棋。
” 王羽屏又说:“这局棋,经复盘研究是可胜的。
但限着紧迫。未能抓住稍纵即逝的良机。杨官璘如果能争得这宝贵的一分,那么他们三个人都是二十六分。根据本届大会的规定,三人同分而相互之间又都是和局,财由每人所耗用的比赛时间多少来区分。由于老杨用时均少于李、何,这样,他就可以再度卫冕,而成为三连冠了。”
徐天利心折杨官璘
一九八五年十月下旬,上海市体委为祝贺谢侠逊诞辰,特举办“百岁杯”象棋大师邀请赛,有十二位棋坛精英,分组成三个队,列阵对抗。在开赛前的茶话会上,双枪将徐天利对我说:“杨官璘虽已封刀息影,但他功力深厚,这次我与他同队并肩作战,深感欣慰(徐、杨与胡荣华、王嘉良为五、六十年代队,柳大华、李来群与蒋志梁、钱洪发为七十年代队,吕软、越国荣与陈孝堃、林宏敏为八十年代队)。
他认为杨技术全面,尤其是旧地重游,上海是老杨的福地,预期战绩不会令人失望。接着徐又叙述了杨在五十年代的一段往事。
一九五四年七、八月间,徐乘暑假期间(徐年方弱冠,就读于外语学院),与杨官璘对阵于大新游乐场八楼层顶棋坛。那时杨官璘在上海历战各地名手,战绩依然辉煌,岂料碰到小徐这头初生之犊,竟在残局中失手。这局残棋,杨剩车兵士象全,守的形势很好;徐有车马兵士象全(兵在三路,被象守住、不能渡河),应法无错,可以不败。
但杨掉以轻心,结果被徐挥兵过河,直捣黄龙。后来,杨经过研究(众所周知,他是一个吃一次亏学一次乖的人),在一九五八年全国个人决赛中,历史重演。杨胸有成竹地以车兵士象全守和了东北虎王嘉良的车马兵士象全(当时杨车炮兵对王车马三兵,杨巧妙地以炮换双兵),终于力挽狂澜。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了。
“百岁杯”的激战结束,锦标虽为八十年代队夺去,但个人成绩,杨官璘得第四,仅次于柳大华、吕软与胡荣华。真是黄忠虽老,宝刀犹利,雄风如昔,令人钦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