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获普利兹克奖作品 美术报: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哲匠”般的设计师
中国美术学院自成立以来,以传统造型学科为人们所赞颂,但近年来的设计学科十分耀眼。
在2012年之前,几乎少有圈外人知道“普利兹克建筑奖”是什么,他代表着什么。在这项于1979年设立的建筑奖上,从来没有过中国设计师的身影。当2012年2月28日“普利兹克建筑奖”组委会宣布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澍成为获奖者之后,世界为之沸腾了。
“普利兹克建筑奖”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誉。在1979年由美国人杰伊·普利兹克和他的妻子创立,每年度评出一位有杰出贡献的在世的建筑师,以表彰其在建筑设计创作中所表现出的聪明才智、想象力和责任感等卓越品质。评审程序参照了诺贝尔奖,最终的裁决由一个国际委员会决定,所有的审议和投票都保密进行。
王澍是中国第一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同时也是该奖项历史上最年轻的建筑师之一。
“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当今的一个关键问题,因为当今的中国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这是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在授予王澍奖章时所说的一段话,在赞扬王澍成就的同时,也肯定了中国在发展建筑理念中的作用。
王澍是一位在中国本土培养起来的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现为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2010年他以作品“衰变的穹顶”摘得第12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特别荣誉奖,2011年他获得法国建筑学院金奖。这两项大奖,他都是第一位走上领奖台的中国建筑师。
2013年,王澍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发布本年度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榜单,上榜理由为:王澍,这位49岁的优秀建筑师,怀着对中国传统的敬意,成功将中国元素融入新颖并受人注目的建筑中。
在王澍的建筑作品中,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无疑是最大的手笔。对王澍来说,比建筑更重要的是一个场所的人文气息,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朴素建构手艺中光辉灿烂的语言规范和思想。在象山校区的建设上,他从各地的拆房现场收集来了700万块不同年代的破旧砖瓦,让它们在象山校区的屋顶和墙面上重生;在校园的整体空间设计上,他则把大量的空间还给自然,还给土地,保持校园中间用于农业用地的耕作,这种做法就是具体地探讨如何在今天的城市当中保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包含着对新城市建筑模式的探索。
除此之外,他还设计了杭州南宋御街、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宁波美术馆、宁波博物馆、宁波五散房等一系列建筑。
在王澍看来,实验性的核心,不是艺术性,而是对当下生活的一种积极的介入。一直以来,他在传统的中国建筑中寻找着自己的哲学表达。他用古代工匠的建筑手法和生态环保的理念诠释着自己心中的当代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