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行杨沫 张中行与杨沫:两种命运路向
张中行先生是散文大家,晚年以《负暄琐话》等散文著作名满天下。其文字,“有古风,似六朝的短章,也夹带晚明小品的笔意,颇有苍凉的况味。”《张中行别传》(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孙郁与张中行相识相知十余年,在这本书里,他记下了与张中行先生的交往和精神对视,深入展现了这位布衣学人的思想和艺术人生。
杨沫
从杨沫的角度看张中行,自然有另一个结论。但他们都没有料到,彼此的分合,隐含了现代读书人的两种命运路向。
杨沫是在极其困苦的时候与张中行相遇的。她的家庭有着知识阶层的氛围,但人际间的冷漠、父母的恩怨给孩子带来的苦难是深切的。父亲是老北大的毕业生,后来做了一所学校的校长。他的婚姻并不幸福,与其相伴的却是宿命般的气息。
婚后的美好不久就中断了,此后就是与妻子的经久不息的冲突。这些给孩子内心的创伤是不言而喻的。最终只能是彼此分手,造成了家庭里的变态氛围。母亲经常打孩子,对子女是刁钻的。这引起了幼小的杨沫的反感。
家庭对她是个囚牢,留下的多是痛苦的记忆。直到后来母亲逼迫杨沫嫁给有钱的人,她硬是顶了下来,那结果是逃离,自己靠朋友资助读书存活。我读到这些相关的材料时,就想起王蒙写的《活动变人形》,那时青年所处的家庭环境是残酷的,出走在他们那代人是必然的选择。
不满的发生,既有社会的原因,与家庭结构的不合理也有关系的。这个不满在张中行那里显现为思想的沉思,己身的超然;在杨沫那里就是生活方式的突变,喜欢放逐自己,不安于固定了。她把这些经验后来都写到了《青春之歌》里。小而言之是为己,大而言之呢,是为社会,也就是革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