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方礼的介绍 保留白方礼小学 为了不忘却的纪念

2017-11-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就在2月3日晚,央视"感动中国"节目最后部分里,一个曾经一次次温暖我们心房.湿润我们眼眶的名字被主持人再次念起,那就是"白方礼".在老人去世数年之后,这位被誉为"驮在车轱辘上的丰碑"的全国支教模范成为"感动中国"节目"特别致敬"环节里的致敬对象.来自老人家乡--沧县白贾村白方礼小学的30名学生将老人的那辆"支教三轮"推上舞台.然而现在,这些孩子却可能失去他们的学校,白方礼小学面临撤并.我

就在2月3日晚,央视“感动中国”节目最后部分里,一个曾经一次次温暖我们心房、湿润我们眼眶的名字被主持人再次念起,那就是“白方礼”。在老人去世数年之后,这位被誉为“驮在车轱辘上的丰碑”的全国支教模范成为“感动中国”节目“特别致敬”环节里的致敬对象。来自老人家乡——沧县白贾村白方礼小学的30名学生将老人的那辆“支教三轮”推上舞台。然而现在,这些孩子却可能失去他们的学校,白方礼小学面临撤并。

我一直想应该用什么词来形容这接连发生的两件事带给我的感觉,也许“唏嘘”二字比较合适。我们完全可以从客观的角度,从技术的层面来看待这次撤并。2009年时,学校被沧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鉴定为危房。而按照几年前的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白方礼小学属于待撤并学校。不可能让孩子们在危房中学习,这个理由已经大过天了,这绝不是什么“维修性拆除”。但是在情感上,我们想保住这所学校,不仅仅想保住孩子就近上学的权利,我们想保住的还有“白方礼”这座精神丰碑。

千万别小看人类遗忘的能力,感动过后,大家就各自散去,曾经一位可敬的老人也许就在时间的流逝中渐渐在我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我们遗忘了过去无穷的人和事一样。所以我们要记录历史,我们要打造纪念碑,我们要建立纪念馆,就是因为我们害怕遗忘,我们渴望能够留住那些珍贵的情感、良知、正直,传承并宣扬那些人类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最近在看作家林达的作品《一路走来一路读》,其中关于美国有这样一段话让人动容:美国是一个出了名的没有历史的国家。可是,你却处处可以感受到一种浓厚的“历史感”。每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村镇,都会有他们的历史保护建筑;他们都会在自己的小报馆的铭牌上,标出它起始于18××年,甚至17××年;有时,他们建一个小小的博物馆,虽然,其中的展品可能只是些旧时的农具,锄头犁耙什么的。他们却因此而认认真真地在那里筹款捐款,做义工。你看了就能够感觉出,这个年轻的国家,似乎有什么东西是一直在那里的,是持衡而且稳定的。也许,那是对家乡的一种热爱;也许,那是对栽树的前人的一种敬重,也许,那是对文化积累的一点意识;也许,对于他们,那没有什么,只是自由自在生活的一个自然而然的部分。

然而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我们似乎在不断地选择抛弃和遗忘,到了让我们自己都感到恐怖的地步。在一个梁思成居所都能够拆除的年代,保住一个以普通老人名字命名的乡村小学意义尤其重大。这是我们对功利、庸俗、健忘的时代特征的对抗。我们这个社会是如此地渴望着道德,那么我们又怎么能不断地摧毁那些承载高贵精神的图腾呢?

我们需要保住白方礼小学,我们不该让小学的师生孤军奋战,这完全可以通过慈善的方式达成。为什么?为了纪念白方礼老人那可贵的善良,为了保住孩子就近上学的权利,或者套用鲁迅先生的话,为了不忘却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