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琪大胸照 [高校记者]刘子琪:专访黑大新闻学导师王威谈大学生就业
东北网10月18日讯(高校记者 刘子琪)又到了每年各大公司开始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时候。日前,针对如今大学生就业现象,记者采访了黑龙江大学新闻学导论任课教师王威老师。
记者:请问您在上学时期的未来规划或者目标是什么呢?
王老师:我是师范学校毕业的,那时老师也是会教导我们,人要上好学校,以后也有一份好工作好工作,人总是要更好的方向发展,到中心大城市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是我那个时候的想法。
记者:现如今,很多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选择考研和继续深造,您对这一现象怎么看,支持考研么?
王老师:我觉得考研因人而异,但是大多数人还是不适合考研的,而现在许多不适合考研的同学也去考研,我个人认为,大学生不应该盲目的考研
学生应该考虑自己是否适合考研,并且必须能有毅力以及决心。
记者:如今在社会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是瓶颈问题,比如说有些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发展方向有些迷茫,这方面的就业前景或者就业现状您怎么看呢?
王老师:相对于社会的大环境下我发现了两个现象,第一,现在大学生就业的倾向是与所选专业不对口。第二,所选择的职业不稳定。而新闻传播专业,我曾经调查过一个小组的31个人,跟进访问过他们毕业后的就业去向,其中只有5个人从事了跟新闻媒体有关的工作。
这是一个比较现实的现象。新闻传播学专业是大类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应用学科,不应该走理论,而社会由于无法提供更多的新闻媒体工作岗位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需要丰富自己的学识,这样有利于提高自己以后在相关职业的社会竞争力。
传播学是新兴学科,而现如今新闻传播的细分化的趋向也使传播学专业"杂而不精",拿吉林大学为例,吉林大学一直走大文科战略,他们专门设立了一个文学部,包括中文,英语法学等等,比较注重培养方向的专业性。因此就业的范围比较广泛,而我们其他的传播学专业学生呢,我想媒体单位,或者市场营销等都是可以考虑的。
记者:我发现一个现象,就是现在更多的媒体新闻部门更爱招收一些与所办栏目对口专业的学生,比如法制频道或者财经频道更愿意去招聘法学或者经济专业相关的学生,而我们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在这方面就没有优势了,请问您对这一现象有什么看法?
王老师:黑龙江大学在以前有一项很好的体制就是跨越选修课,比如咱们新闻院的同学可以选修自己喜欢的其他专业的课,可以选法学或者经济,艺术等等,而现在新的体制改革,二学历开始替代跨越选修课的作用,很多同学通过二学历的学习能够获得一定的知识广度,但是这是需要很大精力的,同时也可能会对一些同学造成另外的家庭负担,所以我觉得二专业的选择需要慎重的选择。
我建议同学们可以多读书,增加自己知识的广度,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研究某一领域,从而应用自己的本专业来,这样会多积累,肯定会对以后的求职有帮助。
记者:我了解到,如今的招聘会,凡在大公司大城市的就业岗位应征的人总是很火爆,而那些小县城的电视台或者公司来参加应聘的人确是寥寥无几,对于现在大学生蜂拥中心城市,请问您对这个怎么看呢?
王老师:我认为这很正常,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居多,培养一个孩子的投入成本很多,家里的期待以及个人的需求兴趣都影响着择业。"人往高处走"是大多数人的正常需求,中心城市能提供更好的生活水平,这对于毕业生是个吸引力,。
而社会的生产力还不足以承担如此多的大学生的就业,而我发现,那些大专或者三本学习新闻传播学的学生更多的回到自己的家乡或者县城的电台,他们可能对于自身的期望没有高学历的学生的期望高,因此能更踏实的下基层,但是我认为高学历的大学生不去也是情有可原的,这也是给我们的思考,学历高,不意味着我们一定有工作。
记者:请问您对现在大一、大二学生的建议是什么?
王老师:首先是快乐生活,其次要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将英语四级六级以及国二等这些硬件设施都过去,这样有助于以后的就业,不会被其他人落下。在学业上,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学号,无论什么专业,只要它存在就有它的价值,所以不能浑浑噩噩的度过大学时光。在生活中,要吃苦耐劳,勇于实践,要知道实践出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