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成章孙中山 孙中山反驳陶成章的指控:我干革命不是为了名利
核心提示:而不知我之经营革命在甲午以前,此时固无留学生为我吹嘘也。而乙未广州之事失败,则中国举国之人,无不以我为大逆不道,为乱臣贼子,为匪徒海盗。当时如有陶成章,想亦不欲得此等之名辞也!今日风气渐开,留学之士以革命为大光荣之事业,而陶辈始妒人之得名。……
本文摘自《主角与配角》作者:傅国涌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1909年)10月下旬,孙中山写信给吴稚晖,对陶成章他们的攻击曾作过一些解释,"而世人之所见疑人者,多以用钱一事着眼,故将弟所发起之三次革命所得于外助之财,开列清楚。"信后附了详细说明。
"所攻者,以我‘得名’、以我‘攫利’为言。
而不知我之经营革命在甲午以前,此时固无留学生为我吹嘘也。而乙未广州之事失败,则中国举国之人,无不以我为大逆不道,为乱臣贼子,为匪徒海盗。当时如有陶成章,想亦不欲得此等之名辞也!今日风气渐开,留学之士以革命为大光荣之事业,而陶辈始妒人之得名。……
以我为‘攫利’,而不知我于未革命以前,在社会上所处之经济界中固优胜之地位也。若不革命,则我之地位必不失,而世人所欲图之快乐我无不得之,革命‘攫利’云胡哉?且当日图广州之革命以资财赞助者,固无几人也。
所得助者,香港一二人出资数千,檀香山人出资数千,合共不过万余耳。而数年之经营,数省之联络,及于羊城失事时所发现之实迹,已非万余金所能办者也,则人人皆知也。其余之财何自来乎?皆我兄及我所出也。
又庚子惠州起兵及他方经营接济,所费不下十余万金,所得助者只香港李君[李纪堂]出二万余元,及一日本义侠出五千元,其余则我一人之筹获而来也。……若谓我以十余年之时间,而借革命以攫取他人四五万之资,则我前此以卖药行医每年所得亦不止万余元,……(两年前家兄在檀已报穷破产,其原因皆以资助革命运动之用。
……今迁居香港,寄人篱下,以耕种为活。
而近因租价未完,又将为地主所逐。乃陶更诬以在九龙建洋楼,夫家兄本为地主实业家者,非我从事革命以耗折之,则建洋楼亦寻常事,陶等何得多言。)此庚子以前,我从事革命事业关于一人得失之结果也。
自庚子以后,中国内外人心思想日开,革命风潮日涨。忽而萍乡之事起,人心大为欢迎。时我在日本,财力甚窘,运掉[调]不灵,乃忽有他方一同志许助五万金,始从事派人通达湖湘消息,而萍乡军已以无械而散矣……惟有此刺激,人心已不可止,故定计南行,得日人资万四千元及前述所许五万元,以谋起义。
……自潮州、惠州、钦廉、镇南、河口五役及办械、运动各费,统共所用将近二十万元。
此款则半为南洋各地同志所出,为革命军初次向南洋筹款者。今计开:由精卫向荷属所筹者约三万余元,向英属所筹者万余元,共约四万元;向安南、东京及暹罗所筹者约五六万元。我手得于上述之同志五万元,得于日本人万四千元,河内欠责[债]万余元。
此各项之开支,皆有数目,皆有经手。除梁秀春自行谝去五千及累去船械费数万,又一人谝去千余及陶成章用去一百,此外之钱皆无甚枉费。自我一人于此两年之内,除住食旅费之外,几无一钱之花费,此同事之人所共知共见也。而此期之内,我名下之钱拨于公用者一万四千元,家人私人蓄及首饰之拨入公用者亦在千数百元。此我‘攫利’之实迹,固可昭示于天下也!
……又谓在南洋有出保护票之事,此乃荷属一隅同志所发起行之,本属自由行动,至成效如何我全未闻之,亦无从代受责任也。而陶成章亦在南印发票布,四处检[敛]钱,且有冒托我名为彼核数,其不为棍骗乎?其无流弊乎?问陶成章当自知之,今乃责人而不自责。"
11月12日,孙中山在纽约写信给巴黎的吴稚晖(与章太炎有仇),"闻美西金山等处华人思想颇开,惟被陶布散传单之后,新得革命思想之人对于弟之感情大不善,非多少时日未易解释此种疑惑。最妙莫如由《新世纪》用同人字样作函致美西四报馆即《大同》、《美州少年》、《中西》及云哥华之《华英》,及檀香山三报馆《自由》、《民生》、《大声》,作为同业互通消息之谊,将陶信内忌功、争名、争利及煽人行杀于弟之口声之无理处指出,并下以公平之评判;当较《新世纪》已言者略详;及劝报中同业不可误听一面之词,如外间有人疑惑当按公理解释、维持人道等语。
此函当由巴黎寄发及盖《新世纪》之印据,如此则必为力甚大。"
与此同时,孙中山给张继回信表示不接受辞职或退隐的提议,"一、退隐深山。此时为革命最衰微之时,非成功兴盛之候,是为弟冒艰危、茹困苦以进取之时代,非退隐之时代也。二、布告天下,辞退同盟会总理。弟被举为总理,未有布告天下始受之,辞退亦断未有布告天下之理。弟之退总理已在要求同盟会及章太炎认不是之时,同盟会及太炎至今未有认过,则弟已不承为彼等之总理者久矣。"
尽管有吴稚晖等为孙中山辩护,比如吴在11月13日出版的《新世纪》115号发表文章表示,"近见有东京同盟会布告孙文君罪状书,所言不惟无足为孙文君之罪状,且适显其为沾染保皇党气息。""故为孙君之罪状者,首列匿藏巨款二十万。彼固不知孙君旅行之舟资,尚借贷于学界之措大。"但孙中山当时的紧张还是可以想见的。此事如果不是黄兴坚决抵制,孙中山在同盟会的地位势将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