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敬佩的那个人【李光斗观察】

2017-08-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同时被毛泽东和蒋介石奉为人生导师,这个人就是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曾文正公全集>是少年毛泽东投身社会改造的启蒙书,也是毛泽东当时随身携带的书籍之一.毛泽东曾在湘江和志同道合的好友蔡和森就暴力改造社会还是温和改良社会发生过一场激烈辩论,争执不下求教恩师杨昌济.杨先生建议二人先投身社会实践,找到中国病灶,再做改变中国的方案.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另一位人物蒋介石的案头经常摆放两本书,其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同时被毛泽东和蒋介石奉为人生导师,这个人就是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

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曾文正公全集》是少年毛泽东投身社会改造的启蒙书,也是毛泽东当时随身携带的书籍之一。毛泽东曾在湘江和志同道合的好友蔡和森就暴力改造社会还是温和改良社会发生过一场激烈辩论,争执不下求教恩师杨昌济。杨先生建议二人先投身社会实践,找到中国病灶,再做改变中国的方案。

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另一位人物蒋介石的案头经常摆放两本书,其一便是《曾文正公全集》,另一本是《圣经》。蒋介石曾对部下表达过对曾国藩的敬佩之情:“平生只服曾文正公。”青年蒋介石与许多处于那个变革动荡年代的普通青年并无二致,在迷茫不知所往的时候,偶得《曾文正公全集》并深受启发,开始效仿曾国藩严以自律、修身自持的作风,苦心学习,开始了另一种状态的人生,以求达到曾国藩毕生追求的“内圣外王”的境地。

开悟之后蒋介石的行事方式和曾国藩极为相似,曾国藩有写日记的习惯,即所谓“日课”,每日自律看书学习,无论多忙,抑或刮风下雨,日课必须坚持,这也成为文人圈里颇为流行的修身学习方式。

曾国藩一生留下了丰富的日记,可谓事无巨细,日常账目、外出做客都一并记入日记;而蒋介石则效仿曾国藩的“日课”,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坚持写日记,从1915-1972年从未间断过,日记内容与曾国藩一样都是对人生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进行的详尽记述,蒋介石日记如今保存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

现今社会更是流传着“做官要读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曾国藩不过一封建社会旧臣,何以令国人如此敬仰?

平庸之人的精进之道

人们推崇曾国藩,是因为读曾国藩能给人强烈的代入感。和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一样,曾国藩资质平庸,可谓又呆又笨。相传有一个小偷潜入曾国藩的书房欲行窃时,恰逢曾国藩返回,小偷赶紧钻入床底;曾国藩夜读不寐,翻来覆去读一篇短文就是记不住,最后小偷都不耐烦了,从床底下钻出来说:这古文我都会背了!

你这么笨,还考什么秀才!曾国藩前半生上下求索却四处碰壁,在各种上升通道都对曾国藩关上大门的时候,他依然锲而不舍。所谓“开悟之前,砍柴挑水,开悟之后,还是砍柴挑水。”开悟之后,曾国藩的人生如同开挂了一般到达巅峰。曾国藩给普通人树立了一个人生精进、成名成才、直至经天纬地的成功样板,曾国藩可为,我何不可为?

曾国藩出生在一个耕读家庭,农忙时种地,农闲时读书,偏居湖南湘乡县。道光十二年已经二十一岁的曾国藩又一次参加秀才应试,此前在这条独木桥式的上升通道上已经五次落榜,他也已经学了十六年。曾国藩的学习方法一直是农民父亲教给他的蛮劲、蠢劲,父亲曾麟书要求他读书没读懂上一句绝不能读下一句。

第六次考试,曾国藩又是一番苦心准备,但却得了个“佾生”,即虽然考试入围,但却文理太浅,被称为“半个秀才”。这“佾生”被曾国藩认为是平生五大耻辱之一,回家后曾国藩闭门不出,又一次咬牙发奋,第七次考试才中了一个真正的秀才。以勤补拙,曾国藩逐渐开悟,文理大进。一年后中举人,四年后中进士,点翰林,而后柳暗花明、飞黄腾达。

曾国藩为官、求学之路用的都是这种笨办法:每天坚持写日记、记账,每天坚持看书十页,坚持了一辈子的“日课”。在平定太平军的过程中,曾国藩领导的湘军也以“打呆仗”著称;太平军定都天京(南京)后,曾国藩率湘军在城外安营扎寨、围而不攻,直到形成一个城外之城。

曾国藩抱朴守拙,以长时间的坚持来追逐一个目标,为社会中绝大多数的资质平庸的人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曾国藩可以,你也可以。

赤地立新,创办湘军,力挽大清于既倒

晚清时期腐败之毒已经浸入政府系统的全身,慈禧对此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时清政府已经给京官发不起俸禄了,在这样一个摇摇欲坠的官僚系统下,清军也因军费紧张难以为继。因为当兵太穷,清军内部出现了官兵经商这种怪象,军人除当兵外,普遍从事着第二事业,忙着挣钱养家糊口,杀猪、理发、修脚、开茶馆、卖肉,甚至给富贵人家当仆人;军人兼职营生,训练废弛,战斗力可想而知。

“国藩数年以来,痛恨军营习气!武弁自守备以上,无不丧尽天良!”曾国藩本为文官,从未摸过武器,他深知清军已经是一支没有灵魂、没有“天良”、没有精神的军队,清军绝不能平定太平军,他决心自己动手成立一支崭新的军队。

毅然由文转武、赤地立新,在清军的正规军之外,创办湘军,挽救岌岌可危的大清。像西西弗斯一样,曾国藩要把晚清这块病入膏肓的“巨石”推上山顶。曾国藩作为腐败的大清官僚系统中的一员,或许明知大清无救,但仍要放胆一搏,而且还要承受皇帝和慈禧担心他拥兵自重、挟持大清的猜忌。

曾国藩创建新军,可谓筚路蓝缕。首先曾国藩要解决的便是军费的问题,国库赤贫的清廷没有钱给曾国藩,清廷要求湖南江西两省财政为湘军筹措军费,但两地巡抚百般逃避,无奈之下曾国藩便自寻出路,创立劝捐局,派人四处劝捐筹饷,设立一些荣誉性的虚职授予捐钱的大户,以解决军费问题。

为给军队注入灵魂和良心,曾国藩首开先河发明“政治教育”制度,每逢三日和八日对军队进行整治动员,以孔孟之道和岳飞精神激励将士忠君爱民。毛泽东对政治教育的重视,无不是受到曾国藩的启发。

为保持军队战斗力和军人的忠贞之气,曾国藩招兵拒用城市浮滑之人,只选朴实山农子弟,以此杜绝兵痞。曾国藩事必躬亲,“将必亲选,兵必自募”,而且一反清军的“薄俸制”,对湘军实行厚饷和长夫制。通过对军队制度的革新和兵源的把控,曾国藩打造了一支和之前的清军有天壤之别的军队——湘军。在咸丰四年的湘潭战役中,湘军在水陆军队不足万人的状况下,十战十捷,一举击败有三万之众、殊死搏斗的太平军。

曾国藩创办湘军击溃天国,在大清这面快要倒掉的墙边撑起了一根柱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山河破碎之际,以拳拳之心挽救大清。

以圣人为标准律己

曾国藩一生可以三十岁为界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上半场的曾国藩处世方刚,而下半场的曾国藩则圆融通达,以圣人标准要求自己,以求“内圣外王”之境地。

三十岁前的曾国藩刚强、焦躁、自傲,抱着强烈的道德感要求自己、苛责他人,这导致他在官场行事处处碰壁。清末官僚系统崩坏,太平军暴乱之后,会党、土匪横行。咸丰二年,皇帝诏命在家为母亲守孝的曾国藩在乡里兴办“团练”,建设民兵,维护治安。

曾国藩表现出一贯的雷厉风行的作风,他不按照行政程序办事,在自己公馆里开设“审案局”,他命令凡抓获土匪、流氓、强盗,不必送到州县衙门,直接送到“审案局”。抓获的嫌犯不必参照法律,只需报案者口信,即刻审讯结案。

犯案者只有三种处理结果,即刻砍头、乱棍打死、施以残酷鞭刑。乱世用重典,但曾国藩的越过行政程序办事,动了相关官员的奶酪,清廷腐败,多源于匪首与官员勾结,官员的收入很大一部分来自审案,曾国藩的做法是破坏他们的生意。正是这样的清冽作风,让曾国藩在官场孤立无援、屡遭阻滞。

历经挫败,曾国藩内省自修顿时开悟,在家为父亲守孝的两年里,曾国藩把它称为“大悟之年”。以此为节点,曾国藩的行事方式大变,他意识到处事方刚未必就是强者,兼收并蓄、外圆内方才能在乱世调动力量达成自己的目标。

道光二十二年,曾国藩在给曾国荃的信中写道:“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曾国藩把“圣人”、“完人”立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在后半生持之以恒的执行这个目标。

在晚清腐败不堪的官场,曾国藩堪称一股清流,他对湘军实行厚俸制,军饷是清军的三倍左右,湘军不是国家正规军队,所以军费基本由曾国藩自筹。曾国藩在实施厚俸制的同时狠抓军队的廉政工作,认为清廉才能出战斗力。他反复警示湘军军官:士兵对军官是否服气,一是看你打仗时敢不敢带头向前冲,二是看你在钱上是否干净。

曾国藩把湘军当成自己的事业,把挽救清廷当成自己的事业,自己一直奉行清正廉洁、以上率下。在京官生涯中曾国藩穷困异常,没钱寄回家,咸丰四年底曾国藩带兵后第一次寄钱回家,也仅有白银一百五十两。

除了在学习上每日精进,为官上恪守清廉,曾国藩还十分重视家风建设,从京官生涯开始,曾国藩便将日常所见所闻所想写成书信,寄回消息闭塞的湖南老家,教育兄弟及后人,实现“立功、立德、立言”的理想境界。《曾国藩家书》被后人集结出版,成为人们治家教子的案头书。曾国藩已经不在人世,但曾国藩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着曾氏后人,现今曾氏家族仍人才辈出。

曾国藩是清朝这个破败不堪巨轮上的一个水手,这是不能选择的命运,但曾国藩力挽狂澜延缓了清王朝的覆灭,最终成就“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兴军则戡乱救国,齐家则让曾氏家族成为一直延续至今的名门望族,被誉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他用毕生时间、日进一尺的执行力实践儒家理想,难怪毛泽东和蒋介石对其十分敬佩。

本文作者李光斗:中国品牌第一人、中央电视台品牌顾问、著名品牌战略专家、品牌竞争力学派创始人、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互联网金融委员会首席顾问、华盛智业•李光斗品牌营销机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