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副省长郭迎光 向农民投资——访山西省副省长郭迎光

2018-04-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人力资本投资是回报率很高.很有效的投资之一.2014年,山西省向农业部申请,成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体推进试点省;当年,山西省政府将培训10万新型职业农民列为为农民办的五件实事之一,并纳入省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山西不是农业大省,下大气力提高农民素质,是怎么考虑的?是如何实施的?效果又怎样?一年多的实践探索有什么借鉴意义?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山西分管农业的副省长郭迎光.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结构记者:从去年起,山西开始加大力度,连续7年每年拿1亿元培训1

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人力资本投资是回报率很高、很有效的投资之一。

2014年,山西省向农业部申请,成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体推进试点省;当年,山西省政府将培训10万新型职业农民列为为农民办的五件实事之一,并纳入省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

山西不是农业大省,下大气力提高农民素质,是怎么考虑的?是如何实施的?效果又怎样?一年多的实践探索有什么借鉴意义?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山西分管农业的副省长郭迎光。

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结构

记者:从去年起,山西开始加大力度,连续7年每年拿1亿元培训10万农民,你们这样做是基于什么样的研判?

郭迎光:伴随农业现代化进程,我们始终重视农民培训。2014年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目前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多方面参与,聚焦三农、聚力农民,强筋骨、增素质的强大合力。

我们这样做,主要是基于对省情农情分析判断,针对农业内部结构性变化提出的。应该说,山西已经有一个共识:今天对农民的投资,就是明天的农业结构。

山西农业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特色,包括杂粮、干鲜果、牛羊、中药材等,无论是太行吕梁两山连片特困地区的稳定脱贫,还是平川地区农民的富裕小康都要求我们适应农业的结构性变化,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聚焦三农、聚力农民,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实现富民强省的目标。

记者:山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有声有色,其中一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还入选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十大模式。您能说说,山西的培训模式有什么特点吗?

郭迎光:山西的培训在内容和形式上注重了“精准培训、弹性培训、现场培训”。

所谓精准培训,就是培训什么农民说了算。我们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培训网络,省里把需要培训内容分成了20多个门类,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选择了12个培训基地,不同的培训基地承担不同的内容,并由他们向农民公布。农民学什么、到哪学由农民自己选择,培训的所有费用由政府负担,有些市县连农民的吃住行费用都管了,农民形象地说,这叫“农民点餐,政府埋单”。

所谓弹性培训,就是什么时候培训农民说了算。针对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我们要求培训单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农民制定不同教案,在时间上、内容上、方式上灵活掌握,给农民最大的选择空间。

所谓现场培训,就是针对农业知识和技术的特点,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合作社等,使农民掌握技能更直接、更便捷、效果更好。

这些做法集中到一点,就是改变了过去只管培训不问结果局面,把培训作为一种经常性持续性的活动,贯穿到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

让每一个农民都有提升素质的机会

记者:我们注意到,山西把培训对象扩大到了千千万万个普通农户、普通农民身上,这又是基于什么考虑决策的?

郭迎光:农业的结构性变化已经不是单纯的粮食生产,而是粮蔬结合、粮果结合、还有畜粮结合,土地和劳力的集约程度都明显提高,有限的土地容纳了相对更多的劳动力,人均收入也成比例增长。

我在太谷县武家堡做蹲点调查,一个普通的蔬菜拱棚,夫妻两人一年需要投劳230天左右,年收入达到6万余元,换算一下,日均劳动收入130元左右,亩均收入1.5万元左右。设施农业是这样,养殖业的土地集约程度和劳力投入产出也是很高的。

过去我们把培训重点更多地放在农村干部、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骨干、企业经理人身上。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我们认为这还远远不够。家庭经营和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不存在相互替代。对山西来讲,适度规模的家庭经营或小型农(牧)场很长一段时间会是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即使粮食生产,我们引导土地流转,逐步由农户兼业转变为适度规模的专业化生产,但由于条件的问题,在一个较长时期内规模也不会很大,仍将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适度规模经营。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扩大了覆盖面,把更多的普通农户纳入了培训范围,就是要通过面上的培训使条件较好的农户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一批适度规模的家庭农(牧)场。我们把这看作是适合山西省情农情,具有长远性、方向性意义的事情,来看待、来组织实施。

人力资本投资是最有效投资

记者:把培训与农业生产经营相结合,使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你们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郭迎光:我们主要做法是培训和认证结合,认证和扶持结合。对获得认证的农民,我们在科技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等一系列给予扶持。

我们制定了杂粮、干鲜果、畜牧等七大特色产业振兴翻番规划,并确定了各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围绕这些产业,我们聘请专家谋划项目,并把他们放到便于农民查找的信息渠道上。

比如,为了解决项目融资的问题,去年在土地确权试点地区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今年实施了“小额贷款富民工程”,由省市县三级财政按比例设立给农户的风险补偿金,普惠到每一个贫困县。对贷到款的农户还按年贴息率5%给予贴息。

从试点的情况看效果很好,临汾的吉县已累计发放贷款7.2亿元,其中贷款5万元以下的农户9000余户,占农户比例的三分之一。

记者:农民渴望知识、技术和其他要素投资,你们这样做的效果怎么样呢?

郭迎光:人力资本投资是回报率很高、很有效的投资。其实,我们对农民的投资不仅体现在职业技能的培训和生产经营的扶持上,还延伸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实现了对农民投资的多渠道、宽领域、广覆盖。比如,我们连续6年每年新出台十项惠农政策,新增补贴资金10亿元;我们加大农村饮水安全、文化教育、养老卫生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现在正在实施包括完善提质、农民安居、环境整治和宜居示范四大工程为主要内容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程,总投资近1000亿元。

对农民的投资,给山西三农的调结构转方式带来了很大的空间。山西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连续多年呈良好增长势头。特别是去年,粮食生产创历史新高。农民收入扭转多年低位徘徊局面,连续几年快速增长,高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和全国农民收入增速,今年有望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