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美尔对社会学的定义 齐美尔的社会学思想
齐美尔出生于柏林市中心的一个犹太富商家庭,他是七个孩子中的最小的一个。他的父母关系疏远,家庭生活虽然富有,却并不幸福。1876年,齐美尔进入柏林大学学习历史,但他的兴趣很快就转向了哲学。1881年,齐美尔以一篇研究康德哲学的论文从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自1888年,齐美尔以私人讲师身份在柏林大学讲课,直到1901年,才获得编外教授资格。在此期间,齐美尔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其中很大一部分被译成英、法、俄等语言,获得了很高的学术声望。1914年,齐美尔56岁时,才成为一所省立大学—弗拉斯堡大学的教授。但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该大学的学术活动几乎完全停顿。在战争结束之前,齐美尔于1918年9月28日死于肝病。
齐美尔在德国学术界始终受到冷遇,其中自有其学术兴趣的原因,也有社会方面的根源。就其自身而言,齐美尔学术兴趣广泛。其一生所发表的20多部著作、200多篇论文中,涉及到哲学、历史、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众多学科。
由于他不断从一个学科跳到另一个学科。有人形象的将他喻为“哲学松鼠”。虽然他在所涉及的众多学科中都有不同凡响的见解,但他的这种研究方法迥然不同于传统学者固执于一个学科,而皓首穷经的研究方法,因而保守的学校当局完全有理由拒绝一个上学期讲授严谨的康德哲学下学期讲授与此风马牛不相及的时装社会学的学者。
从社会的方面来看,当时德国社会中一股强大的反犹太情绪,不仅齐美尔,其他犹太学者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
齐美尔的社会学著作主要有:《论社会分化》、《历史哲学问题》、《货币哲学》、《社会学:关于社会互动形式的研究》、《社会学基本问题》、《哲学文化》等。
二社会学的视角
1.反对泛社会化
齐美尔对当时比较流行的一种泛社会学化观点,此观点从孔德和斯宾塞那里一直延续下来,即认为社会学是有关社会的一门科学,它无所不包,从论理学人口学历史学政治学直到民族学,均可囊括其中。齐美尔指出,人的行动全部发生在社会之中,并不表明社会学就应该是一门包揽一切的社会科学或成为社会科学之王。
其实,就社会学同现存学科的关系而言,它更主要的是一种新方法,一种研究手段,一种研究探索所有这些学科的主题的新途径。
任何科学都是从一个侧面,以一种特定的视角来考察既定事物的总体性,而没有一种科学能够完全把握这种总体性。社会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一种独特的视角,它认为人的全部本质和所有表现,都取决于同他人的互动。考察社会互动的形式,乃是社会学研究的重心。
2超越唯实论和唯名论的社会观
齐美尔认为无论是社会唯实论还是社会唯名论,都有失之偏颇的地方。他的社会观可以概括为,社会不是定型的或已完成的实体,而是由个人之间相互作用不断复制重塑和改造的持续生成的具有真实性的综合体,社会学要研究的是个人形成了群体,同时又被群体所决定的这样一个社会事实。
3社会学知识领域的分类
(1) 一般社会学:研究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对象所表现出来的特殊规律,社会学研究和把握的实际上是过去任何一门社会科学未曾把握的规律,讨论人类历史中产生的各种文化因素
(2) 纯粹社会学:即形式社会学,它研究社会交往的纯粹形式,是社会学研究中最重要的部分。形式社会学将社会交往中的心理现象和文化价值等具体内容统统舍弃,只研究社会交往的纯粹形式,这种形式实际上是交往的纯粹要素的一种抽象。
(3) 哲学社会学:它主要揭示社会学研究的前提、条件以及基本范畴,研究社会学的认识论和形而上学问题
三 形式社会学
(一)群体规模与社会交往
1社会交往的形式:冲突、交换、统治、社会化等。
2齐美尔认为成员的纯粹数目是群体最抽象的特征之一,它作为一种结构形式对群体的性质和成员交往的状况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两人群体和三人群体之间可以比较明显的表现出来。两人群体因为只有两个人,成员面对的仅仅是另一个个人而不是群体。
两人群体的存在取决于双方,他的生存需要双方的维系,只要一方退出群体就解体了。两人群体之间的关系具有唯一的独特的、密切的和脆弱的特点。然而三人群体的关系则复杂的多。
这可以从第三者所扮演的角色来说明。当三人群体中有两方意见不和,发生冲突时第三者可以扮演诸如‘调解人’‘渔利者’‘离间者’等不同的角色。此外,三人群体的社会结构还可以约束其成员去实现共同的目标。其中两人通过结盟,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另一人。三人三人群体提供了社会行动的新途径,同时又限制了另外一些机会。
3小群体和大群体。小群体的成员数较少,能保证每个成员同其他所有成员进行直接的交往。大群体的成员较多,以至不能保证所有成员之间的直接交往。为了控制由于人数增加而日益复杂的关系,克服群体成员离心的倾向,通常会发展出专门的整和机制:一是社会分工,造成子群体间的相互依赖;二是正式结构,确立正式地位及规章制度以维持大群体的正常运转,将人们的相互交往纳入一定的轨道。
(二)社会冲突
1冲突的含义:齐美尔把冲突视为一种主要的正常的社会交往形式,它是以交往各方的不一致、差异、分歧、对立、敌意为前提的。稳定的交往。关系意味着在冲突和,协调两种倾向之间建立了平衡,而不在于它排除了冲突倾向,社会交往既需要结合,也需要对立排斥。
2冲突的类型:一是手段型冲突和目的型冲突,手段型冲突是针对特定目标的,他的理性色彩较强,可以用其他非冲突交往形式替代,但其交往对象却始终不变,目的型冲突不针对特定目标,单纯是为了宣泄敌对情绪,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二是个人冲突和超个人冲突,个人冲突是行动者单纯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斗争,超个人冲突是指行动者作为某一集体的代表而参与冲突,超个人冲突往往更加深刻、更加激烈。
3冲突的功能:齐美尔认为冲突具有社会整和的功能。其一。冲突促进共同规范并发展了这些规范。其二,冲突推动了各方组织化的发展。其三,冲突通过各自实力的显示和较量有助于和解。其四,冲突创造了联合。
四文化社会学
1文化的分类:客观文化与主观文化。客观文化也称客体文化,指人类在历史进程中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主观文化又称主体文化,是指人们生产吸收和控制各种外在文化因素的能力和倾向,是已经内化了的各种外在文化因素在行为者中的综合体现。
2文化冲突:在现代社会中,客体文化越来越朝着自主化的方向发展,变成一个自成体系的王国,他具有自身的内在逻辑和极强的累积能力,在数量上的增减永无止境。但是,主观文化却不能以同样的速度和规模发展。主观文化和客观文化极不平衡的发展的后果,造成个体生活的很大困惑。面对客观文化的霸权,现代人的选择能力变的麻木。
3都市生活当中个体心态的主要特征:理智至上,计算性格,傲慢冷漠,矜持保留,自我表现等。在齐美尔看来,现代生活最深刻的问题,源自于个体在面对压倒一切的社会力量,历史遗产,外部文化和生活技术时,要求保持其存在的自主性和个体性。而大都市正形成了一种强大而复杂的社会-技术机制,为了不至于被耗尽和毁灭,个体必须做出抗争和调适。
五货币哲学
主要内容:《货币哲学》发表于1900年,它不仅是齐美尔自身思想的一座里程碑,而且对20世纪社会理论的发展也举足轻重。《货币哲学》主要阐释自近代以来的货币经济现象以及与其相关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不仅从社会学的角度关注货币经济对社会及文化生活产生的作用,而且显示出建立一套文化哲学,乃至生命形而上学的努力。
在齐美尔看来,货币不仅是经济现象,更是重要的文化事件。与其他学者不同之处在于,他没有将货币仅仅视为一种经济交换的手段,而是将货币和整个经济交换都看作人类社会互动的一种形式,着重分析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关系所衍生的社会后果,揭示货币对社会关系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这部著作主要讨论了货币同价值的关系,货币的出现为各种不同的商品提供了一种共同的度量标准,一种普遍的价值尺度,从而极大的推动了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扩展了交换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在现代经济中,货币不但创造了与物体之间的距离,同时提供方法以克服他的限制。当然,货币也带来了许多的消极作用,这首先表现在个人的没落,货币经济与现代文明一方面将人从过去所依附的各种小圈子中解放出来,使人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又使得现代社会变成囚禁个人的铁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