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墓老兵欧兴田 为2400余位老战友守墓一生 老兵欧兴田归队

2018-02-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原题:生为战友守墓,死与战友同眠.改革当前,抗战老兵欧兴田的故事成为蚌埠军分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生动教材--感人故事让改革信念悄然入心田4月初,一个特殊的"课堂",一则感人的故事,成为安徽省军区蚌埠军分区开展改革强军主题教育活动的动人一幕.教育课堂设在安徽省固镇县淮北西大门抗日烈士陵园里,故事的主角是一位抗战老兵和与他长眠在一起的2400多位战友,听众是面临改革大考的军分区百余名官兵.时光流转,故事依然动人.老兵名叫欧兴田,1925年出生在蚌埠固镇县,1939年参加革命,抗战时为了打通

原题:生为战友守墓,死与战友同眠。改革当前,抗战老兵欧兴田的故事成为蚌埠军分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生动教材——感人故事让改革信念悄然入心田

4月初,一个特殊的“课堂”,一则感人的故事,成为安徽省军区蚌埠军分区开展改革强军主题教育活动的动人一幕。

教育课堂设在安徽省固镇县淮北西大门抗日烈士陵园里,故事的主角是一位抗战老兵和与他长眠在一起的2400多位战友,听众是面临改革大考的军分区百余名官兵。

时光流转,故事依然动人。老兵名叫欧兴田,1925年出生在蚌埠固镇县,1939年参加革命,抗战时为了打通固镇一带交通线,欧兴田所在的尖刀班“虎口拔牙”,硬是在敌占区撕开一条百余里长的“安全走廊”,他们自身却每天都面临着生死考验。

为此,欧兴田和战友们订立了一个生死约定——“谁要是活下来就要为死去的战友守陵!”后来,班长牺牲了,副班长牺牲了,欧兴田的腰脊椎、两根胸肋也被子弹打断,最终全班只剩他一人幸免于难。

1981年12月,欧兴田离休。他带着当年的承诺回到了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为了寻找烈士遗骨,这些年来,老人足迹近千公里,遍访知情人……包含同班战友在内的2400余具烈士的遗骨,都被他小心翼翼背回“家”,安放在自己辛辛苦苦牵头筹建的烈士陵园里。

1991年春,欧兴田和老伴一起住进了陵园,从此不曾离开。2010年3月,欧兴田的老伴去世,留下他孤零零地守在陵园里。儿女们劝他回家,他却不为所动:“我这把骨头就丢在这里了,我要好好陪陪这些老兄弟……”

今年3月26日,这位抗战老兵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享年91岁。临终前他把看护烈士陵园的接力棒交给了自己的孙子欧阳,并特别交代家人:生为战友守墓,死与战友同眠,把骨灰撒在烈士陵园里……

陵园内,松柏静谧,誓言无声。军分区政治工作部门干事王韬深情地说:“过去,每年清明前后都会来祭扫陵园,聆听欧老讲述他和战友的故事,每一次也都能受到洗礼。但这次欧老不在了,作为后来人,我却对他的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于欧老来说,守着这个陵园,就是守住了一段历史,就是坚守了他曾经的誓言。对于我们来说,面对已经展开的军队改革,同样只有守住了初心,才能真正坚定强军信念,做到党叫干啥就干啥,心不变,劲不减。”

据军分区领导介绍,他们在开展改革强军主题教育活动中,充分用好驻地红色资源,组织官兵走进烈士陵园,观看根据欧兴田事迹改编的电影《生死与共》,引导官兵自觉向革命前辈看齐,对照自身找差距,在改革大考面前坚守军人绝对忠诚于党、绝对服从命令的本色。

“不能一方面盼改革,一方面又怕改革。相比欧老九死一生的经历,我们赶上了改革的好时代,还有什么理由忧前途、思后路、找出路?!”今年面临走留考验的正营职参谋谢兵武深有感触地说,“革命前辈面对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都胸怀大局、服从大局,如果我们在面对改革时‘六神不定’,就会愧对历史,愧对前辈,愧对这身军装。”

好故事传递信念的力量。走出“课堂”,完成了又一次心灵洗礼的官兵士气高昂,决心用“在位一分钟,干好60秒”的实际行动积极投身改革强军。(马剑 杨波 陈金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