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尚德施正荣 用阳光创造财富 施正荣带领无锡尚德闯进纽交所
2005年12月14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前五星红旗高高飘扬,交易大厅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一家中国民企在交易大厅敲响了上市的钟声,这就是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简称无锡尚德)。
9时30分是交易所正式开盘的时间,发行价为15美元的无锡尚德(NY:STP)股票,当天的开盘价就高达20.35美元,高出发行价35.67%。即使如此,该股票仍然没有任何交易,因为没有人出售手中的股票,这种局面甚至一直持续到10点钟,当股价摸升到23美元才结束。但出售的人很快就会后悔,现在,STP的价格一度逼近45美元,并被投资人继续看好。
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崛起再次塑造新的财富神话。42岁的无锡尚德董事长兼CEO施正荣,以6800万股无锡尚德股权占总股本46.89%的“太阳能专家”,已经以超过27.2亿美元的身价,将黄光裕、荣智健等人甩在身后,成为当前的“市值首富”。
四年飞跃
在能源紧缺的大势所趋下,所有人都明白,投资光伏产业(利用太阳发电),就是投资绿色、投资未来,但是相当长时间内这只限于一种投资理念而已。早在七五计划期间,太阳能光伏产业就作为中国的重点项目,前后投资数千万美元引进七条光伏产品生产线,但目前,已经有三条线停产,另外四条线也处于亏损的尴尬境地,整个产业发展非常缓慢。
究其缘由,与火力、燃油以及核能相比,即使用最为先进的技术,太阳能发电的成本依然高昂。所以也只有在美国、德国、日本这些已经制定了对新能源进行扶持政策的国家,才实际存在着光伏产业的空间,因此,中国的光伏企业必须参与国际竞争,到这些特定的海外市场上寻找出路。
也正因为如此,当5年前施正荣带着他的技术专利和几十万美元回国创业时,几乎没有人认为他能获得今天的成功。
1988年,施正荣公派留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素有“世界太阳能之父”称号的马丁·格林教授,之后施正荣筹建太平洋太阳能研究中心,并担任执行技术董事,期间拥有了十余项技术专利,但这只是一家单纯的研发公司,施正荣一直希望能够在中国将其科研成果产业化。
2001年1月,在无锡市有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无锡小天鹅集团、山禾制药、无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等八家当地企业出资600万美元,施正荣则以40万美元现金和价值160万美元的技术参股,成立了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同年5月,尚德取得科技部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的支持。
既使如此,在成立的最初几年,资金依然是困扰尚德发展最大的问题。从2002年3月到2004年底,施正荣甚至只拿1/4工资。在各种创业的艰难中,尚德10兆瓦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终于在2002年9月正式下线,更让施正荣高兴的是,恩师马丁·格林专程飞赴无锡进行祝贺。
在艰难中生存下来之后,尚德抓住了一个很好的市场机遇。
“我们在一个合适的时机进入了一个好行业。”这是施正荣经常说的一句话。无锡尚德确实非常幸运,其成立之初,太阳能行业正进入一个新的市场阶段,这一点甚至连施正荣当初也始料未及。
早在1979年,日本就颁布实施了《节约能源法》,对于利用新能源实现节能达标的企业给予减免税的优惠奖励。之后,美国和法国先后颁布了类似的法令,但是光伏市场真正启动是在德国。
2004年,德国开始大力推广的《新能源法》规定,以每千瓦时0.5欧元收购市民太阳能发出的电,而市民用电的电价仅为每千瓦时0.12欧元,在非常明显的利润驱使下,德国人纷纷在自家的屋面上、墙面上安装太阳能发电和上网设备。在此推动下,2004年德国光伏发电市场增长了235%,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市场。
德国市场崛起期间,尚德的第二条15万兆瓦的生产线投产,而之后的2004年8月,第三条25万兆瓦的生产线也正式投产了。
在此期间,施正荣请来了德国人Graham Artes担任首席运营官,负责营销,这给无锡尚德公司带来了不少订单,因为尚德的产品比国外产品便宜5%,而且质量不错,因此大受德国人的欢迎。2004年,尚德在德国的销售收入占到总销售收入的70%,整体销售额则更是以300%的超常速度增长。
现在,光伏市场的形势日益趋好,许多国家都采用了补贴电价、规定电网企业收购比例等扶持方法。德国、日本采用“补贴法”鼓励居民安装太阳能屋顶,而美国加州50%的新建住宅都要安装太阳能屋顶,此外,西班牙、意大利等许多发达国家先后出台高价收购太阳能光伏电力的政策,鼓励居民安装太阳能屋顶。
2004年,尚德72%的销售收入来自德国,17%的收入来自欧洲其他国家,只有8%的收入来自中国国内,而2005年1-9月,来自德国的销售收入已经下降至54%,来自欧洲其他国家的销售收入上升至25%,来自国内的销售收入上升至17%,这表明尚德对德国单一市场的依赖已经有所降低,而国内销售收入增长,也让投资者看到更为广阔的一片天空。
在2005年,尚德的太阳能电池产能已经达到120兆瓦,仅次于夏普、京瓷、BP和德国“Q-cell”等世界光伏巨头,位居全球第五。
伴随产能的扩张,无锡尚德的业绩也突飞猛进。2002年尚德还处于亏损运营;2003年就实现收入1400万美元,利润90万美元;到2005年1-9月份,尚德的收入达到1.37亿美元,净利润也达到3197万美元。
有分析师大胆预计,无锡尚德2005年的销售收入将达到2.5亿美元,净利润超过5000万美元,而2006年的销售收入将在4亿-5亿美元之间,净利润将达到8000万-1亿美元之间。
除了业绩,无锡尚德引起国际投资者强烈关注的还有另一个指标——太阳能转换率。在光伏产业,这个由技术能力决定的指标,将直接关系到公司毛利率的高低,决定市场竞争能力的高下,无锡尚德在这一指标上的表现让投资者侧目。
施正荣不但与新南威尔士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并请来他在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大师兄、具有25年光伏领域研究经验的Stuart Wenham担任首席技术官,53位技术人员当中,专家级的人员就多达26位,即使是资金最紧张的阶段,施正荣也不吝惜在技术方面的投入。在2004年到2005年,尚德在技术研发方面每年投入高达2000万美元资金。
这种情况下,无锡尚德产品的太阳能转换率不断提升。从2002年14.5%转换率,逐年提高,到2005年的18.3%,这个水平甚至已经逼近一些国际顶级品牌的水平。
在光伏产业中,转换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常常也意味着成本下降10%。伴随转换率的提升以及产业规模化优势的显现,无锡尚德的盈利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的毛利率仅为0.2%,2005年已提升到32.8%,市场竞争能力大大提高。
依靠这些指标的有力支撑,2005年,包括高盛、英联、龙科、法国Natexis、西班牙普凯等国际投资基金就投入8000万美元的资金,完成了对尚德所有内地国有股股东的股权收购,使尚德成为一个由海外公司百分之百控股的外资企业。施正荣也开始了他从产业传奇向资本传奇的演进。
意料之外的追捧
2005年,因为高盛、摩根斯坦利等许多投行的推荐与介绍,施正荣放弃纳斯达克上市计划,而改上纽交所。
在此之前,无锡尚德曾考虑过在香港证券交易所等相对二线的资本市场上市,因为在施正荣内心,自己离全球最主流的资本市场纽交所还很远。
自华晨汽车于1992年作为第一家中国公司在纽交所上市后,至今共有30多家中国公司(包括香港、台湾地区在内)在纽交所挂牌。但在中国内地,能在纽交所上市的也只有中国人寿、中国石化、中国电信、华能国际等大型公司。
纽交所董事总经理约翰·塞恩对施正荣说:“你是中国最大的太阳能企业,理所当然要到世界最大的资本市场去融资。”事实上,除了融资之外,纽交所可以给无锡尚德带来巨大的品牌效应,这更能让施正荣心动。
无锡尚德是美国《萨·奥法案》生效后第一家冲击纽交所的内地民营企业,却仅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通过纽交所苛刻的审查。“不但我们上市的速度让许多人大吃一惊,我们路演的过程更是精彩。”CFO张怡对此非常得意。
在施正荣、张怡一行在全球各地进行的70多场路演中,投资者的热情远远超出他们的意料。11月29日是上市路演的第一天,但这第一天订购量就超过预定的发行量。在此前预定的11-13美元的发行价区间,也被提高到13-15美元,最后的发行价确定为15美元,并将各机构的订购限额控制在发行总额的10%以内,即使如此,仍然有120多家机构根据最大额度下了订单,最后的认购超过发行量20倍。
现在,依照国外模式,上海市启动了“十万屋顶光伏发电计划”,无锡市也吹响了“一千个屋顶光伏发电工程”的号角,这些工程的启动实施,预示着中国本土庞大的光伏市场才刚刚启动。随着中国《可再生能源法》的正式实施和国内相关配套政策的出台,在能源紧缺的今天,可以提供无限储量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在中国一定会大有市场。
现在,无锡尚德的市值已经超过58.1亿美元(对应2006年1月23日当天股价),并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融资超过4亿美元。已经强大起来的无锡尚德未来的前景似乎难以估量。
目前,洛阳尚德30兆瓦工程已经破土动工,无锡尚德公司本部也正在进行新增120兆瓦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的扩建工程,到2006年中期,尚德公司的太阳能电池总体产能将达到240兆瓦,而尚德的远景目标是2010年做到1000兆瓦的产能,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企业。施正荣希望能够将尚德在产业与资本领域创造的奇迹继续下去。
危机与梦想并存
有专家明确表示,中国光伏产业的上游和下游目前都卡在外国人手里,上游就是指硅材料,下游则是指光伏市场,施正荣将之视作尚德最大的潜在危机。
2005年12月18日,刚刚从美国回来的施正荣匆匆飞往洛阳,主持洛阳尚德太阳能生产基地奠基仪式,这是无锡尚德募集资金后投下的第一个项目。按规划,尚德将在洛阳建设一条30兆瓦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和一条30兆瓦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线,于2006年5月正式投入运行,建成投产后,尚德的晶体硅电池年生产能力将达150兆瓦。
为什么选择洛阳?因为这里有“硅”。施正荣特意将洛阳尚德选址与正在建设中的洛阳中硅太阳能材料厂相毗邻,洛阳中硅规划硅原料年生产能力将达千吨以上,可以为洛阳尚德的原料供应提供保证。
在光伏行业有“拥硅者为王”的说法,而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太阳能电池是晶体硅太阳能电池,高纯度多晶硅正是其生产原料。而许多投资者相信,只要尚德能够处理好与上游硅供应商的关系,其发展前景就难以估量。
有资料显示,2005年中国多晶硅的产量即使全部供应光伏产业,也仅能满足市场需求的2.6%。硅的供应缺口很大。因此,作为生产太阳能电池的原材料硅,实际上是被外国公司控制的。
尚德不得不大量依靠进口原材料来满足生产,而大量进口不但成本高,而且产量受制于人,一些国外生产企业甚至开始对中国实行限购和禁购,这对于整个产业发展极为不利。
出于战略性考虑,施正荣将募集的很大一部分资金投入到硅材料方面。尚德的招股说明书表明,尚德已经与德国一家原材料供应商达成10年期的长期供货合同,并且与多家供应商在谈或已达成供货意向,此次募集的资金中,也将有约1亿美元用于原材料采购。
施正荣明确表示,尚德不会进入原材料生产领域,但是会倾力支持上游厂商的发展,以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据了解,尚德分别资助了四川峨嵋和河南洛阳两家硅材料公司500万美元和1000万美元。国内以前没有硅棒切片技术,尚德向镇江和江阴的相关公司提供技术援助,以促进他们形成、扩大硅切片的生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