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钱穆《中国文学史》尘封60载首次出版

2017-09-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钱穆<中国文学史>尘封60载首次出版,不拘一格点评历代名家国学大师钱穆一生著述80余部,1700万言,却没有留下一部关于中国文学史的专著.一部<中国文学史>昨天(15日)正式面世,扭转了人们的固有看法.<中国文学史>原是钱穆的讲课笔记,由钱穆的学生叶龙记录整理完成,尘封60载后才获出版.随着这部书的面世,尽显一代国学大师的文化操守,而其对文学极具个性的论述,更引发当今学者的反思.独见:杜甫诗作高过诗仙李白钱穆<中国文学史>共31章,他从<诗经>一

钱穆《中国文学史》尘封60载首次出版,不拘一格点评历代名家

国学大师钱穆一生著述80余部,1700万言,却没有留下一部关于中国文学史的专著。一部《中国文学史》昨天(15日)正式面世,扭转了人们的固有看法。

《中国文学史》原是钱穆的讲课笔记,由钱穆的学生叶龙记录整理完成,尘封60载后才获出版。随着这部书的面世,尽显一代国学大师的文化操守,而其对文学极具个性的论述,更引发当今学者的反思。

独见:

杜甫诗作高过诗仙李白

钱穆《中国文学史》共31章,他从《诗经》一直讲至明清章回小说,贯穿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体脉络,共计12万字。讲稿出自上世纪50年代,是钱穆在香港新亚书院的讲课记录。

叶龙回忆,钱穆讲《中国文学史》,自言是以“死者的心情写死者”,亦即以悲凉的心情写死去的文学。前一个“死者”是指钱穆面对“新文学新生,旧文学已死”的文学环境,满心悲凉;后一个“死者”是说香港殖民地色彩浓厚,西方文明滚滚而来,中国传统文化更难有立锥之地。

但钱穆在悲凉的心境下讲古代文学,却讲得个性十足,妙趣横生。比如他对建安文学的重新评价,具有独特创见。他对曹操评价很高,《短歌行》之“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他认为是一首普罗大众的平民诗,轻松而又亲切,并认为“后来的诸葛亮,羽扇纶巾,指挥三军,他作的《出师表》,亦如与朋友话家常,学的是曹操”。

和其他文学史更注重严谨不同,钱穆评价名家简直活灵活现。他说“孔子之伟大,正如一间百货公司,货真而价实”,他点评历代文人,说陶渊明性格如虎,其诗更为可爱。王维是居士,杜甫是读书人,李白则是喜欢讲神仙、武侠的江湖术士,属于下层社会。不仅如此,钱穆把“知人论世”作为评价中国文学史的重要标准,认为作者为人的价值比作品更重要。对于“李、杜”齐名说,钱穆认为杜甫为高,因为杜甫的精神人格与时代打成一片,与历史发生了密切关系。

幸存:

课堂笔记被学生珍藏60年

这份讲课笔记,钱穆的学生叶龙珍藏了60年。今年已88岁高龄的叶龙,专门研究清代桐城派,退休前是香港能仁书院院长。《中国文学史》特邀策划、深圳记者刘悠扬回忆,她是通过朋友结识了叶老,2014年初她到位于香港青衣岛的叶老家中做客,才得知他一直珍藏钱穆当年讲授《中国文学史》的课堂笔记,十几次搬家都不舍得扔。

“笔记本是简陋的牛皮纸封面,窄窄的横行,像是算术本子。”刘悠扬说,叶老的字迹端正、秀气,不太像男孩子写的字。他能把钱师所讲全部录下,不仅因他独创了草书,写字极快,而且因他是江浙人,钱师讲的无锡国语,他百分百能听懂。“叶老还告诉我,在新亚书院上学时的课堂笔记要打分,当时他就得了最高分。钱穆后来有各种演讲,经常叫他去帮做文字整理。”刘悠扬说。

刘悠扬还听叶龙回忆,在新亚书院,钱穆曾开过两次《中国文学史》课程,一次是1955年秋至1956年夏,一次是1958年至1959年。每次一讲就是一学年。从中国文学的起源一直讲到清末章回小说,自成一套完整体系。但因时局飘摇,钱穆始终未能将讲稿整理成书。

但叶龙幸运地留存了这些讲稿,更留存了关于恩师的许多记忆。钱师身为校长,但授课绝不马虎,事先做足了备课的功夫,每次来上课,必带一叠卡片,最少也有三四十张,上课依卡片资料逐页讲述。就算讲同一门课,不同时期也会有诸多不同。叶龙说,钱穆会随时随地把自己的最新发现、最新思考添加进来。“有的教师一本讲义用一生,退休以后再出版。钱先生不会,他不停地备课,很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