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觉民的后代 观评剧《林觉民》:谛听革命先驱的心灵倾诉

2017-07-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由中国评剧院创作的评剧<林觉民>舞台呈现颇具现代剧场艺术魅力,打破了评剧爱好者往常的审美经验,让人耳目一新.序幕光启,在气势磅礴的大型交响乐队多声部交混回响中,一声唯美.深情.凄婉的女高音独唱飘然而至:"我的爱人啊,你可听见苍穹间孩子的哭声!"这歌声先声夺人.直抵心扉.撕心裂肺.令人心碎,给予观众强烈的情感冲击力.接着大幕缓缓开启,天幕上投影出古朴的石墙和镌刻于其上的林觉民绝笔<与妻书>.同时在创作者刻意营造的视觉氛围中,高处低处.远处近处一簇簇金灿灿的迎春花昂

由中国评剧院创作的评剧《林觉民》舞台呈现颇具现代剧场艺术魅力,打破了评剧爱好者往常的审美经验,让人耳目一新。

序幕光启,在气势磅礴的大型交响乐队多声部交混回响中,一声唯美、深情、凄婉的女高音独唱飘然而至:“我的爱人啊,你可听见苍穹间孩子的哭声!”这歌声先声夺人、直抵心扉、撕心裂肺、令人心碎,给予观众强烈的情感冲击力。接着大幕缓缓开启,天幕上投影出古朴的石墙和镌刻于其上的林觉民绝笔《与妻书》。同时在创作者刻意营造的视觉氛围中,高处低处、远处近处一簇簇金灿灿的迎春花昂首怒放,传递着春意盎然的气息,既点染了故事发生于初春时节,又氤氲着人世间对未来的一种向往、一种憧憬、一种美好的情愫,极具象征意味,有力地调动起观众积极的观赏情绪。

就在此时,一声浑厚的、极富磁性的男声朗诵切入了画面。这是林觉民绝笔《与妻书》的画外音。与之呼应的是,一身素衣的林觉民遗孀陈意映神色安然地推着婴儿摇篮进入了画面。同时,“我的爱人啊——”这令人撕心裂肺的歌声再次响起,传递出女人一旦永失真爱那痛彻心脾的呼号……短短几分钟的序幕,这音画对位不停变幻、更迭、相互交织的视觉与听觉形象,这感性丰饶的艺术语汇对比、反差与融合,已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的心,把观众带入剧作将要述说的特定戏剧情境,带回1911年初春时节那个血雨腥风的历史场景之中。

评剧《林觉民》揭开了中国近代史上在孙中山先生领导下、中国同盟会精英积极参与的、极其重要的“广州起义”惨遭失败,七十二烈士碧血染红黄花岗那悲壮惨烈的一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以自身血肉之躯化成利剑刺破漫漫寒夜,去唤醒蒙昧中的民众,以“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英雄壮举谱写了一曲悲壮的生命之歌而彪炳史册。

该剧的主人公林觉民被公认为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精神代表。他少年英俊,才华横溢,留学日本,精通三门外语。他很早就醉心西方民主政治,19岁加入中国同盟会,矢志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林觉民爱妻陈意映乃名门闺秀,知书达理,性格沉稳娴静,小两口情深意笃。

年轻有为风华正茂的林觉民,本可成为国家栋梁,然却生不逢时。他亲眼目睹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正一步步沦为西方殖民者的盘中餐、砧上肉。他是睁眼看世界的读书人,不仅有喷薄而出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而且具有“以天下人为念”的博大胸襟。

为实现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崇高理想信念,为实现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创建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理念,他毅然由东瀛回到魂牵梦绕的祖国,积极筹备广州起义。

他义无反顾地加入黄兴带领的敢死队,践行自己的铮铮誓言,用年轻的生命谱写出一曲悲壮长歌。广州起义中他和方声洞等同盟会志士们奋力冲进两广总督衙门,不幸受伤被俘。他从容就义、为国捐躯时年仅24岁。

20世纪初民族命运风雨飘摇,时代大潮裹挟下的知识界精英们大都在物质上无所求,而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才是他们的人生理想和心灵归宿。尽管林觉民有一个与自己心心相印的爱妻,然而共筑爱巢并非他生活的全部意义所在。林觉民出身书香门第却向往真理追求革命,既壮志凌云、意志坚定又柔情似水、伉俪情深,在他身上为国捐躯的革命激情与对家庭亲情的深切眷恋交相辉映。笔者认为,以林觉民《与妻书》为题材的艺术创作,只有在缱绻与决绝、革命与爱情的复调对位中坦露出真实的人性,只有开掘出人物身上看似矛盾对立又相互融合的人性特质,才能创造出更加真实丰满、魅力独具的艺术形象,才能渗透到当代观众的心灵深处。

该剧的创作团队正是由这样的创作理念牵引,向着更加适应现代人审美情趣的方向努力掘进。剧作以《与妻书》为依托结构剧情,《与妻书》诵读不仅贯穿全剧、反复再现,而且首尾呼应成为叙事主干。创作者力求透过《与妻书》读懂林觉民,揭示出林觉民内心深处丰富复杂的情感和深邃的精神世界,在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的舞台演出中展现革命者血肉丰满的感性人生,勾勒出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知识界风云人物的精神轨迹。

第三场为男女主人公设置了大段情感交流的对手戏。1911年初春林觉民回国筹备武装起义多有不顺,孙中山先生向海外华人筹款购买的武器迟迟未到,举义日期一再拖延。这时,身兼儿子、丈夫和即将成为两个孩子父亲这多重身份的林觉民,已清醒地意识到此一去将成永别,妻儿高堂、亲情爱情、家庭责任将何以相托?又逢爱妻有孕在身恐不胜悲不便据实相告,相对难启口、欲言又止十分为难。他心头有挥之不去的困扰、痛楚、悲怆与无奈,剪不断理还乱。爱妻意映对夫君一往情深,以女性敏感的心早把丈夫“回国不归家”的异样看在眼里,每欲以对弈、抚琴为觉民排解隐忧以了却其心头不快。而此时此刻觉民已无心附庸风雅,总以“棋如散沙人心涣,难成局”或“国破家亡似断弦,不成曲”作搪塞。这场戏不仅一层一层剥茧抽丝、细腻地揭示出这一特定戏剧情境下人物各自的情感状态和心理逻辑,也生动地勾画出两人各自性格特征和他们心与心的碰撞,让人物鲜活地立在舞台上。

第五场是全剧的重头戏。剧中另一女性人物——暗恋觉民的同盟会会员陈书瑾的虚构,为剧作增强了戏剧性因素。随着剧情的展开,或在看似三角形的人物关系相互碰撞中,或在人物内心冲突的煎熬中,创作者已把笔触深入人的灵魂深处。在特定戏剧情境中,林觉民、陈意映、陈书瑾三人“背躬”所揭示的人物内心独白,融合不同行当、不同流派评剧唱腔的对唱、重唱与叠唱,成为演出的一大亮点。这种人物关系纠葛,不仅揭示了林觉民光明磊落的心胸及对妻子和家庭深挚的爱,也反衬出陈意映温婉贤淑、聪慧大度的人物性格。这是对历史真实的大胆突破,是在艺术想象力自由挥洒中力求更加接近生活本质的艺术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