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东夫人 大将夫人周东屏:徐海东大将的“保护屏障”

2017-07-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周东屏(1917-1997),女,徐海东大将的夫人,安徽六安市人.1930年参加革命,曾任红二十五军医院干部,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和红二十五军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八路军.新四军医院.皖东和东北解放区机关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军委办公厅秘书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管理局顾问,1960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校军衔,1978年2月被选为全国第五届政协委员,1985年离休.个头不高,地道的家庭妇女打扮,一口安徽口音,说话时总是面带微笑,这就是很多人记忆中的周东屏女士.4月12日,

周东屏(1917-1997),女,徐海东大将的夫人,安徽六安市人。1930年参加革命,曾任红二十五军医院干部,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和红二十五军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八路军、新四军医院、皖东和东北解放区机关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军委办公厅秘书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管理局顾问,1960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校军衔,1978年2月被选为全国第五届政协委员,1985年离休。

个头不高,地道的家庭妇女打扮,一口安徽口音,说话时总是面带微笑,这就是很多人记忆中的周东屏女士。4月12日,徐海东之女徐文惠,在接受记者采访回忆起母亲的过往时,满是父母当年恩爱的场面,“对于我们,那就是无限的幸福。”

童养媳投奔革命

周东屏原名周少兰1917年出生在安徽六安县的一个木匠家里,由于家境贫穷,10岁就被送到一家姓沈的大户人家做童养媳。12岁时,她逃离当时的家庭。徐文惠说,母亲当时第一个把自己的长头发剪成了短发。1932年,周少兰投奔了徐海东任军长的红二十五军,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

1934年,红二十五军在河南省罗山县准备长征,部队开始点名并遣散伤病员,包括周少兰在内的7名女战士也成为了发八块“安身大洋”的遣散对象。周少兰当时上前质问下达命令的军参谋长戴季英,说:“我是逃出来参加革命的,难道让我回去当童养媳?我们不走!”此时,恰逢徐海东经过,在上前询问了缘由后,他大手一挥,决定让7位女战士继续跟着部队走。

救徐海东于危难

长征途中,周少兰和女伴们舍生忘死,在炮火中把一个个受伤的红军背到荫蔽所,及时救护。1934年12月10日,在陕南激战中,身先士卒的徐海东不幸负伤。一颗子弹从徐海东左眼下方打入,由颈后穿出。当时徐海东的喉头被血和痰堵住无法呼吸。危急关头,周少兰用嘴将徐海东喉咙里的瘀血一口一口地吮吸出来,使他得以顺畅呼吸。在缺医少药的战争环境里,她日夜看护着徐海东,硬是从死神手中把徐海东的生命夺了回来。

从此,徐海东和周少兰在长征路上结下深厚的情谊。徐海东对她说:“没有你,我徐海东就不存在了。少兰同志,你改名叫‘东屏’吧。‘东屏’,即是我徐海东的保护屏障之意。”1935年9月16日,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延川县的永平镇,徐海东和周东屏在窑洞中举行了婚礼。

贤妻还是好后妈

因身上多处负伤,徐海东在1939年皖西的一场恶战后,开始了坐担架指挥作战的军旅生涯。徐文惠回忆,在父亲肺部发炎时,连一件薄薄的内衣都不能近身,聪明的母亲特意用铁丝做了架子,把被子搭在架子上牢牢将父亲连同担架一起裹住,“父亲就这么躺了6年,可就是这样,在南方那种湿热天气下,我父亲没长过一次褥疮,甚至是痱子。”

人生最后的30年时光,徐海东几乎都在病床上度过。徐文惠说,一直到母亲1997年去世,家里还留有许多棉花缝制的小垫子,“这些都是当时她给父亲缝制的,她怕他身上不舒服,哪儿难受了,就给爸爸垫在哪儿。”

周东屏不仅是个妻子,也是一个好后妈。1930年前后,因为徐海东闹革命,大悟徐家全族66口人被杀。解放后,周东屏主动提出把徐海东在之前婚姻中的两个女儿接到身边一起生活,“妈妈这么做,是因为她觉得爸爸的家人为革命做出了太多牺牲,所以只要是他的子女,她都有义务照顾好。”徐文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