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发奎叶剑英 叶剑英: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
距离梅州市区33公里的梅县雁洋镇虎形村,依山傍水,林木葱笼。虎形村依虎形山而生,虎形山因山形酷似老虎而得名。开国元帅叶剑英的故居,就位于山体的“虎头”。
“虎形山下出虎将”,流传在当地的这个说法,既寓意着人杰地灵,也寄托了人们对叶剑英的崇敬与怀念。
叶剑英,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十大元帅之一,便出生在梅州这个客家之乡,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
读书时代品学兼优
带头剪辫子,不惧乎文凭
从深圳向东,经高速公路驱车近5小时,约350公里,便到达了叶剑英纪念园和叶剑英故居。
得知来意,纪念园管理局副局长李健贤和办公室主任王新亮,热情地将我们带往叶剑英故居。满池荷叶前,这座普通的泥土石灰客家农舍宁静古朴。叶帅家的4间房,从右到左,分别是厨房、叶帅父母卧室、叶帅少年时代的卧室。房间里还保留着旧式木床、木桌、木椅,仿佛将我们带入了过去的时光。
叶剑英1897年4月28日出生在梅县虎形村一个小商贩家庭,这是一个典型的有着严父慈母的传统客家家庭。父亲习武,豪爽粗犷,母亲则慈善宽厚,既培养了少年叶剑英坚韧刚强的性格,也使他从小养成善良、体恤、仁爱之心。
客家人历来重视教育。叶剑英5岁便被送入私塾,后转入丙村三堡学堂。在丙村,他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带头剪去长辫。就读于东山中学时,叶剑英品学兼优,才华初露,当选为学校第一届学生自治会会长。然而,就在他即将毕业之际,因和许多教师、同学一起张罗办毕业成果展览会,被校长以扣发毕业文凭相威胁。
叶剑英由此卷起铺盖,愤然离校。其后校长托人捎信要他回校领取文凭,条件是要求他认错。叶剑英当即回信表示:“自古英雄多出自草莽,大丈夫何患乎文凭!”坚持不改初衷。
1916年,离开东山中学的叶剑英随父投奔南洋的伯父,翌年考进云南讲武学堂。从马来西亚搭乘小火车经越南赴滇途中,看到铁路边中国人暴尸荒野却无人问津,叶剑英一阵心痛,泪流满面。走进学校的第一天,他便给自己改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把“叶宜伟”改成“叶剑英”,立志救国救民于水火,为改变中国的贫穷落后而努力。
青年时期投笔从戎
保卫孙中山,加入共产党
叶剑英纪念园于2004年筹建,2007年开园,是一座庄重典雅的现代园林式建筑,共设四个陈列室,按时间顺序和专题介绍相结合的方式展示叶剑英的生平事迹。王新亮引领我们步入陈列室,一路娓娓道来,叶剑英光辉伟大的一生也如同书卷般展开。
在云南讲武学堂严格正规的军校生活,为叶剑英后来从事军事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以优异成绩从学堂毕业后,叶剑英决心投笔从戎,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
1919年冬,叶剑英返回广东。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革命,炮轰总统府,阴谋加害孙中山。形势万分危急之时,年仅25岁、身为海军陆战队营长的叶剑英护卫孙中山登上“宝壁”舰,后改乘“永丰”舰前往黄埔。当舰队遭到叛军密集炮火伏击时,叶剑英沉着应战,手握机枪,同士兵一起猛烈还击,最终使得陈炯明的阴谋没能得逞,孙中山在广州的革命政权得以巩固发展。
1924年初,叶剑英任建国粤军第二师参谋长。受廖仲恺邀请,参加创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任教授部副主任,是学校很有威望的教官。也是这年夏天,他在黄埔军校逐渐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当时叶剑英在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第一军任扩编第二师师长,深受蒋介石器重,但他目睹了国民党军官的腐败,毅然放弃高官厚禄,亲自起草发出了“通电全国反蒋”电文,离开蒋系部队,奔赴武汉,到当时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工作,后被任命为第四军参谋长。
笫四军里有许多共产党人,思想比较活跃。叶剑英看到武汉国民政府的汪精卫等人越来越走向反动,只有共产党人大公无私,真心为广大民众谋福利,便决定加入共产党,并多次提出入党要求。1927年7月上旬,中共中央批准叶剑英为中共党员。
军事指挥才能突出
策应南昌起义,领导广州起义
1927年7月,当叶剑英得知汪精卫、张发奎等人要诱骗叶挺、贺龙上庐山“开会”以期解除其兵权后,不顾个人安危,将叶、贺二人约至九江甘棠湖,密告消息,粉碎了敌人的阴谋,南昌起义得以实现。起义军撤出南昌后,他又极力劝阻了张发奎对起义军的追击。
1927年9月底,叶剑英到达广州,开始了广州起义前的准备工作。1927年12月11日凌晨3时半,他领导的教导团打响了广州起义的第一枪。6时许,广州苏维埃政府和工农红军总指挥部在市公安局内成立,叶剑英任工农红军副总指挥。次日,敌人组织军队反扑,起义军被迫在当夜退出广州向农村转移。
13日,敌人重新占领广州,起义宣告失败,但叶剑英仍然留在广州坚持斗争。直到起义失败后的第三天拂晓,他才在党的地下交通员掩护下,化装成铁路工人离开广州前往香港。
1928年秋,叶剑英被党组织派往苏联学习。
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一次震撼世界的城市武装起义。1987年10月22日,叶剑英逝世一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在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举行了叶剑英半身石雕像落成和灵骨安放仪式。遵从叶剑英的遗愿,让他回到了当年因参加广州起义而英勇牺牲的战友们身边,同他们长眠在了一起。
执政广东南天一柱
舞动“龙头”带动“龙身龙尾”
1949年9月,叶剑英回到广东。不久出任中共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广东省政府主席、广东军区司令员、广州市市长,全面主持广东的工作。他把广州起义战友们长眠的旧刑场红花岗,定为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并领导了华南地区的剿匪斗争、经济建设、民主改革以及广州市政建设等各项重大工作,如重修海珠桥,改善珠江两岸交通;创办南方大学,为党培养大批干部等等,取得了显著成效。
广州市的工作局面打开以后,叶剑英即把主要精力转向华南分局和广东省政府的工作。他以战略眼光规划广东的发展远景,富有远见地提出:以珠江三角洲为“龙头”,带动“龙身”、“龙尾”,促进全省经济发展。
叶剑英及时提出了“巩固城市,依托农村,面向海洋”的十二字方针,以适应新时期工作需要。从1950年春开始,他领导广东省土地改革,根据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同广东省实际相结合,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并注意保护华侨和民族工商业者的利益。他还曾兼任华南垦殖局局长,亲自领导开拓了我国橡胶和热带作物的生产事业。
“叶帅的一生与广东有着不解之缘。出生在梅县客家,军旅生涯从广州起步,百战归来后又主政广东,他的足迹洒在南粤大地,行事待人也始终保留着客家人的淳朴热情。”王新亮洪亮的解说,又将我们拉回了现实之中。
一抬头,已步出陈列室。正前方的台基上,翠柏鲜花正掩映着叶剑英元帅高大英挺的坐姿铜像:叶帅穿着中山装,右手拿着大圆草帽,坐在石头上与父老乡亲促膝谈心,艰苦朴素、平易近人的形态呼之欲出。像座下方,镌刻着中共中央委员会撰写的碑文。“缅怀元帅丰功伟绩,激励后人继续奋进”。
人物简介
叶剑英:(1897-1986)原名叶宜伟,字沧白,广东省梅县人。1917年入云南讲武堂学习,毕业后追随孙中山投身民主革命。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曾通电反蒋。同年7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发动南昌起义做了重要工作,随后又与张太雷、叶挺等领导了广州起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在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977年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1986年10月22日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