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抗美书法作品 我对胡抗美、沃兴华书法作品的看法
2012年2月27日,胡抗美、沃兴华书法展,在上海举行。2012年2月22日第7期《书法报》第16、17版刊出了从此展中选出的胡抗美、沃兴华两人各2幅书法作品。
报上刊出的4幅作品,完全可以归入“丑书”之列。胡抗美书写的“黄叶”诗条幅,第1行“黄叶……”句,不但丢了“归”字,而且全部用枯笔,“白”得几乎难以看见。第2行则全成了“墨猪”,第3行又是100%的枯笔。整篇作品除“石州唱采薇”5个字能够认得出来,其他的字,如果不是作品旁有说明,恐怕很多人是“不识胡书真面目”的;其行草横幅,除了落款“太白诗,老胡书”6个字外,大部分也难以辨认。
沃兴华的条幅,读了导读才知道写的是“水盈盈”3个字,其行草横幅“独怜幽草”的“怜”,分明是个“情”字,“涧边生”的“边”,则写成了“过”字。整个看来,也是其丑无比。
笔者一直认为书法与书家的人品、性情关系极大。书法作品是书家精神世界的艺术展现,蕴含着书家的人生经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蕴含着书家的兴趣、爱好、理想、追求、性格、修养和对待人生的态度。黄庭坚说:“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
”书法的“以文化人”,是书家在书写实践中通过追求“平正”、追求完美的“形式”,达到“情感”的升华,是在“字”与“内容”的共鸣沟通中,实现美好心灵的塑造,提升高层次的人生修养。
胡抗美、沃兴华两人撰写的《情感与形式》的文章,强调的是书法的“情感”与“形式”,而对“内容”却不屑一顾。很难想象,两位大家书写、展览、发表这样的“作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多亏其“作品”还配有“导读”,否则,谁能看出他们写的是什么文字?如此美妙的诗句,被他们的“丑书”和“形式”糟蹋得完全没有了中国书法的影子。
当前,我们的社会存在着“三浮”,即“浮躁、浮夸、浮浅”现象。“追丑”是“三浮”潮流的一股。它折射出的是一种不良的文化心态。从《情感与形式》一文不难看出,他们的观点实际是当前风行一时的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形式主义偏嗜症”。
作为一种思潮,它主张“形式就是一切”,形式“可以脱离内容”,在艺术实践中用夸张、扭曲、变形的手法及其“作品”来反讽、亵渎艺术,是在追求所谓“个性”和“自由”的旗帜下,颠覆美的理想,反对和谐原则。
胡抗美、沃兴华的“书法”是这样“写”的,他们的“文章”也是这样“说”的。在他们看来“内容重于形式”的“普遍认识”,是导致“书之衰莫乎今”的罪魁祸首,而只有写丑书、写得脱离了汉字字形,才是“创新”。
2011年第6期《人民音乐》发表了旅美作曲家瞿小松的文章,认为一些国人所说的“中国音乐落后六百年”,主张把西方音乐当成“主流”的思想,是“可悲的无知”,他指出,以西方为“最高”、为“唯一”的断论“是文化的杀手”,这“已经成为西方当代知识界的共识”。这是一位旅美学者通过在美国的实践发出的声音!连“西方当代知识界的共识”都认为以西方为“最高”是不可取的,我们自己怎么可以妄自菲薄,“言必称西化”呢?
我们应该站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坚持以我为主,坚守中国先进文化阵地。
胡抗美、沃兴华两人的“书法”展览受到一些人的吹捧,笔者作打油诗一首特别奉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