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王尽美 但愿泉台静耳听——忆毛泽东与王尽美的感人情谊
1921 年7月的一天,当"马克思的十三个门徒"齐聚黄浦江畔,准备撞响晨钟之时,其中三位门徒住进了上海博文女校的三楼。楼上有三间房,山东早期共产党组织代表王尽美与邓恩铭住进了靠西后面一间,湖南早期共产党组织代表毛泽东住进了靠西的一间,楼上再无他人。
朝夕相伴舟泛南湖,同抒胸怀共写历史,他们一起度过了那"开天辟地"的八天。
自那以后,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中,毛泽东曾数次提起王尽美。
念念不忘常忆起
毛泽东在九大上深情回忆党的创始人
1936年,抗日烽火,燃遍神州。此时,中国共产党建党已经15年,自王尽美1925年牺牲后,也已经过去了11年。毛泽东对美国记者斯诺说:"王尽美、邓恩铭是山东支部的创始人。"
1949年9月,廿八浴血,礼炮将鸣。开国大典前夕,毛泽东对参加全国政协的山东代表马保三等人说:"革命胜利了,可不能忘记老同志啊!你们山东要把王尽美烈士的历史搞好,要收集他的遗物","王尽美耳朵大,细高挑,说话沉着大方,大伙都亲切地称他‘王大耳’。"
1952年,湖山荷柳,辉映一体。毛泽东在济南大明湖对山东党政领导嘱咐说:"你们山东有个王尽美,是党的一大代表,是个好同志。听说他母亲还活着,要好好养起来。"
1969年,穹顶光灿,宛若星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九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深情回忆党的创始人,屈指历数烈士,第一个提到的就是"山东的王尽美"。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英烈繁若群星。毛泽东日理万机,却多次提到王尽美。这是因为他们同在改变民族命运的企盼中,同受五四洗礼、同被马克思主义所折服,从而英雄相惜。
理想一致情深长
中共一大会议场景(蜡像)
若从他们一生中,拾出一些历史碎片,却也颇耐咀嚼:
他们都出身于农民家庭。毛泽东家祖辈务农,自小参加农田劳动,有17年的农村生活;王尽美家为地主佃户,自幼挖野菜捡粪泥,小学毕业后从事了6年的农业劳动。这种身世与经历,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中是仅有的两例,因此他们都了解中国农民的疾苦,熟悉中国的农村社会,从而了解中国也就更深。
他们都是8岁开始读私塾进而掌握文化知识的。毛泽东8岁被送进私塾,一直读到16岁,中间曾停学两年,经过同父亲力争,才又读了一年;王尽美8岁时被选为地主家少爷的陪读,得以入塾启蒙,虽然后来中断,但毕竟识了字。后来,他们都考取了师范学校,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之训,苦学文化,正直一生。
他们都曾在北京未央湖畔留下身影。1918年8月始,毛泽东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1920年初,毛泽东再次来到北大;1920年3月,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刚刚成立,经常往来于济南与北京的王尽美就成为其首位外埠会员,后来还在济南仿照北京的形式组织了山东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在这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发祥之地,在这各种政治思潮和社会理想的传播之地,两位农民之子不仅进一步了解了蔡元培、胡适、梁漱溟等名流学者,也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罗章龙、邓中夏、林育南、恽代英、刘志丹等共产主义信徒,从而更加坚定了他们从各种主义、学说的比较中逐渐形成的信仰。
他们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也都曾是中国国民党党员。1923年12月,中共中央就国共合作发出通告:"吾党在此次国民党全国大会代表中,希望每省至少当选一人,望各区会与地方会预商当选之同志,此同志必须政治头脑明晰有口才者,方能在大会中纠正国民党旧的错误观念……"为此,他们分别作为湖南和山东的代表,出席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此次大会正式代表是对号入座的,毛泽东坐39号,王尽美坐一排三号。
他们都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毛泽东为湖南部主任,王尽美为山东部主任。尔后,毛泽东到安源直接下到危险重重的矿井,结识矿工,发动群众;王尽美到山海关铁工厂从最苦最累的翻砂学徒工干起,与工人群众打成一片。他们参与组织领导的安源路矿罢工和山海关铁路大罢工都在未伤一人的情况下,取得全面胜利。
他们都是意气风发的浪漫主义诗人,都曾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1925年秋,32岁的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离开故乡时写了一首诗,其中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之句;1918年春,20岁的王尽美考取山东省立第一师范,离开家乡到济南求学时,其诗作中有"沉浮谁主问苍茫……"之句。
青年时代的诗作,意境相通,理想一致,充分反映出了他们的情谊之基……
在中共创立者中,除脱党、开除出党和叛变革命者外,王尽美是第一个、毛泽东是最后一个为党的事业献出生命的。据罗章龙回忆,1925年8月19日,王尽美病逝前,罗章龙"急赶赴医院,相见于弥留之际。尽美临终,以党的事业相嘱,遗言毫不涉及私事",时年27岁;1976年9月9日,相隔半个世纪后,毛泽东和王尽美终于集合于马克思面前。
如果他们一起回首往事,肯定会感叹:无论生命长短,都有遗憾;如果他们能一起扪心自问,则一定因自己毕生 "行不为已,言不及私"而欣慰。
瞻养烈属寄深情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之间的情谊,我们家人曾切身体会。毛泽东在我们家人心目中,既是叱咤风云的领袖,也是慈祥的前辈和亲切的友人。
毛泽东要赡养王尽美母亲的指示,是由当年王尽美介绍入党、解放后任山东省副省长的李宇超同志落实的。他亲自把老太太接到济南相邻而居,不仅诸事安排妥贴,还经常携夫人过来相聚,使老人度过了愉快的晚年。现在回想此事,我们家人不禁油然而问:身为领袖的毛泽东是如何听说祖父的母亲还活着的呢?虽无答案,却更令人融融心暖。
正是毛泽东说要收集王尽美的遗物,才使老奶奶想起,当年为避战乱,曾把王尽美的一张照片用粗布包裹、和泥糊在墙里。这张照片挖出来后立即送往北京,毛泽东一看便直呼:"就是他,‘王大耳朵’嘛!"正因为领袖的亲自确认,我等后人才通过那张唯一存世的照片,认识了祖父的容貌。
在我父母走进刚刚解放的沈阳,把因战争而一直寄养在农村老乡家的大哥王德接来全家团聚时,却发现大哥已患重病。父母当时都是供给制,面对病儿一筹莫展。同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的董必武得知此事,立即亲自安排北京协和医院收治了大哥,才使全家从绝望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焰……
父亲回忆,祖母病危时,他曾去看过,虽已吐字不清,却断断续续地交待:一定要面谢毛主席,谢谢董老……为此,父亲将写好感谢内容的纸条常揣怀中,以备有机会当面呈递。岁月如梭,父亲与领袖曾数次近在咫尺。但父亲总是考虑不便打扰,踌躇不定,期待下次……不料世事倥偬,终成千古之憾。
多年前,父亲曾手书诗作,感悟故人之情。诗曰:
父辈友谊山海盟,瞻养烈属寄深情;
老人遗言今奉告,但愿泉台静耳听。
摘自《沈阳党史》2014年第2期(作者系王尽美之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