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维映的儿子 海的女儿金维映和她的长征
在浙江舟山,有一位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女中豪杰,是包括邓颖超、贺子珍、康克清在内,走完漫漫长征路的中央红军30位女红军之一。
她叫金维映,出生于海岛的“海的女儿”,也是著名的女革命家。
岱山是舟山群岛第二大岛,风景如画,物产丰饶,素有东海蓬莱的美誉。然而,上世纪初,这里的渔民和盐民深受军阀、官僚、渔霸和盐霸的盘剥,税捐甚重,并规定渔、盐必经卖给官府所指定的“行口”,任由行口商人低价剥削。
金维映1904年生于岱山高亭镇海边的王家弄,由于她从小聪明伶俐,能歌善舞,富有同情心,按照地方俚语习惯,大家都亲切地唤她“阿金”。阿金的父亲金荣贵粗识文字,是一个小职员,一家4口全靠父亲微薄的收入过活,生活很艰难。
阿金6岁时,因父亲米行倒闭而被送往镇海老家,跟随叔父以扎纸花、制锡箔挣钱度日。8岁时,被父亲接回定海。翌年进定海县立女子小学读书。时任“女小”校长的沈毅,是舟山著名爱国进步人士。金维映受其教育,得以健康成长,并在心里埋下参加革命的种子。
“女小”毕业后,阿金进宁波师范学校学习幼稚教育。后来,又随沈毅来到上海中国共产党所创办的上海大学,从而结识了许多著名人士如瞿秋白、项英、郭沫若等,接触到了革命思想,并于1926年加入共产党。
在金维映身上,有许多第一。她是浙江舟山群岛的第一批共产党员。她秘密走村串户,下盐田,上滩头,组织成立了岱山盐民总协会,开展了舟山历史上最大的、震动全省的渔民、盐民大斗争,被当地民众称为“定海女将”。她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规模第一的上海丝厂罢工领导人,她还是中央苏区第一个女县委书记。
1931年,金维映离开上海,前往江西,从此告别了生她养她的海风海浪,再也没有回到令她魂牵梦绕的故乡。
长征开始后,为了便于统一行动,中央红军将参加长征的30名女红军们集中起来,成立了一支由刘群先任队长、金维映任政治委员和党支部书记的妇女队,让她们自己供给自己,自己照料自己。由于条件的限制,组织上没有给她们太多的照顾,她们的待遇和男战士毫无二致,只是偶尔在她们患病或来例假时,有的人可能会骑几天马。
面对日益严峻和恶劣的环境,女红军们提出了一句口号:不掉队,不带花,不当俘虏,不得八块钱。当时部队有条纪律,如果有红军在途中跟不上队伍,就会被寄养在老百姓家里,组织上留下八块钱作为生活费。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女红军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战斗情谊。红军女战士一路上还组织文艺演出,宣传革命和抗日。有许多青年看了演出后十分激动,当场报名参加红军。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转战大半个中国。
金维映还是中央红军女战士在长征后第一个怀孕生子的。这在当时对红军将士来说,是一个特大喜讯——由于长征路上的艰苦生活,许多女战士从此没有了月经。金维映能怀孕生子,无疑给人以新的希望。1938年春,党组织安排金维映等身体有病的同志到莫斯科治疗,然而,她不幸牺牲在苏联卫国战争中。
如今,从高亭镇沿港路拐进一条小巷,就可以找到由江泽民同志题写馆名的金维映故居。在四周拔地而起的高楼包围下,一座淡紫色砖木混合结构平房并不起眼。周围的邻居还会谈起当年那个叱咤风云的“阿金”,仿佛她还在纵马西行、揽舟东进。
如今,舟山正在建设国家级的海洋新区,大桥把星罗棋布的海岛串联,一个个海工产业项目正在建设,海岛的面貌与100年前相比恍如两个世界。放学了,一群女生从学校里走出来,经过市中心金维映的雕塑旁。在金维映深情的目光下,新一代海的女儿正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