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栋梁周鸿祎 周鸿祎和林栋梁不得不说的故事 25万美元引发的千亿360
1998年,周鸿祎离开工作4年的北大方正,全力研发中文地址栏搜索技术。当3721推出自己的网络实名产品的同时,公司的启动资金告罄,为了维持公司运转,周鸿祎必须寻找投资者。 其间,周鸿祎找过很多国内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家和公司,和讯网前CEO谢文是当时国内第一个看过3721演示的人。
然而,看过演示之后,谢文认为周鸿祎作的事情让微软和思科做可能还行,周本人肯定是做不成的。 投资者对“中文上网”的理念的难以认同,让周鸿祎四处碰壁。
眼看刚刚成立的公司将难以为继,紧要关头IDGVC(国际数据集团风险投资基金)的出现,终于让事情有了转机,周的兴奋可想而知。 随后,他先后见到了IDG的投资助理施晓东和IDG合伙人林栋梁。
因为当时创业者远不如今天这么多,周鸿祎抓住机会分别跟他们在酒店的咖啡厅里“东拉西扯地说了2、3个小时”。在努力兜售自己和自己想法的时候,周鸿祎并没有觉得自己在接触资本,“毕竟是活生生的人嘛”。
不久后,周鸿祎被邀请去跟IDG所有的合伙人见面,这是周和IDG的首次正式见面。正式会面的饭桌上,周鸿祎既没有商业计划书,也没有笔记本电脑,在交给VC们一份临时手写的简单概要后,“拷问”开始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劈头盖脸的砸下来。
“周很急躁,听你说不了三句话,就会打断你”,时任IDG合伙人的王功权甚至让其自己练习如何用一句话说清自己的商业模式,幸亏基于之前双方的充分沟通,以及IDG对周本人及其团队的认可,尽管并没有看懂周的商业模式,但IDG最终还是投了25万美金给周鸿祎。
此后,IDG带周鸿祎见了很多VC。投资人的打断和各种令人尴尬难堪的问题,被周鸿祎看作是完善3721商业模式的帮助。于是,他开始主动练习,加上专人为其讲解如何写商业计划书,周鸿祎逐渐能用精炼的话表达自己的商业模式,此后的周鸿祎变得“善于表达”。
后来周鸿祎才明白,那些曾经让他自卑的、所谓“一见钟情”、“谈三分钟就拿到了几百万”的传奇融资故事,大多出于杜撰。
事实上,创业者被投资人打断、拒绝是很正常的事情,经历这种过程可以更快的帮他们理清头绪。 周鸿祎说,年轻的创业者往往会犯三个错误:喜欢定性的描述,不定量,说很多,但是没有信息量;绕弯子,不能直接切入到商业核心;常常在假设条件下描述产品的价值。但是,聪明、傲慢的投资人没有太多时间,如果陈述在3、5分钟内不能阐明要点,创业者就可能永远失去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