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民子女 【王德民妻子是谁】王德民年轻照片曝光 真是帅呆了!
王德民妻子是谁?最近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德民的照片在网上热传,王德民被称为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里面最帅气的,同时王德民年轻时候的照片可以秒杀任何明星。1963年12月3日,周总理宣布:中国从此石油基本自给了。王德民流下了泪水。苦和累、个人委屈全都烟消云散,只感到幸福,他毕竟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促进了这一天的早日来临。
"文革"中,他被下放到井下作业队,只准干活,不许科研。工人却对他说:"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吧!别把业务荒费了。"看他还在搞科研,又把他调到农副业队。
十年浩劫摧毁了妻子的健康,也破坏了他们的家庭。
他的家被连抄了3次;大字报铺天盖地,其中也捎带上妻子。妻子得了忧郁型的精神狂躁症。发病时针对性极强,专对王德民一个人。为了避免刺激她,王德民只好搬到办公室住,从此,这个家就破碎了。 王德民年轻照片
七十年代初,为了扭转油田地层压力下降,原油产量下降,含水量上升的严峻局面,必须调整各个油层的产量。王德民和同事们,经过一年多的苦干,上千次的试验,研制成功偏心配产、配水器,它比国外同类产品轻1/2,短1/3。这套配水工艺应用后,配水合格率由原来的30%提高到70%以上,油田含水率的上升率也由3%降到2%,此项发明获国家发明创造二等奖。
七十年代以后,油田进入中含水期(原油含水量超过20%)。他们多次试验研究,取得2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有3项达国内外先进水平,仅分层压裂法推广后每年为油田增产100多万吨原油。
大庆的油层特别多,薄厚悬殊。
王德民提出的"限流压裂法",一次可压开20至30个薄油层,最多一次压开过70多个薄油层(国外一次仅能压开3至4个油层),这样每打1000口调整井,新增可采储量5000万吨,相当于大庆每年的原油产量。"这一科研成果在整体上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推广后,使大庆的石油储量增加了7亿吨,等于又找出了一个大型新油田。
八十年代,大庆进入了高含水期(含水达60%)。他们又提出用多层压裂开采表外储层,组织了大规模加密调整井的工艺技术措施,保证油田的稳产。
王德民获得过国家级科学技术特等奖一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1个;省部级奖13个,其中许多都是排名第一,并获国家新型发明专利8个;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43篇。硕果累累,只因是个"另类",一直不被人知晓。
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王德民才得到重视和尊重。
他被提升为大庆石油管理局的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副局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多次被评为大庆的先进工作者、模范标兵,科技标兵;被评为石油部劳动模范、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并当选为全国人大第四、五、六届代表。1987年,他和另外6位科学家在北戴河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成为工程院的首批院士。
王德民简历资料
王德民(1937.2.9-),生于河北省唐山市,油气田开发工程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1]。现为东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
1960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钻采系采油专业,同年参加松辽石油会战;1961年,独立推导出地层测压计算公式"松辽法",大幅度提高了测试精度;20世纪70年代,研制了一整套偏心配水和配产工艺,使中国分层注采技术居于世界领先水平;1979年至1985年,提出并组织了"大庆油田长期高产稳产注水开发技术"系统工程研究,形成的有关工艺为大庆油田增加可采储量6亿吨;1986年至2000年,提出并组织开展了聚合物驱三次采油技术等研究工作,为大庆确立了提高采收率的主攻方向,聚合物驱油技术大规模应用后,增加可采储量三亿多吨,年产油1000多万吨。
王德民在油田开发的注水和三次采油等方面取得了多项重大科研成果,使中国在这些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为大庆油田各个阶段的发展和稳定提供了技术保证。
早年教育
王德民1937年2月出生于河北唐山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7月卢沟桥事变之后,华北很快被日本占领,周围的孩子们没有他这样年龄的,哥哥姐姐也比他大三四岁,因为太小,没有一些朋友和他玩儿,他就变成只有自己一个人了。在他母亲为孩子们写的成长日记里,记录下了两岁前小王德民独立性很强,会坚持做自己想要做的事的特点;童年时,由于家里主要用英语交流,请过两个老师教他中文,但是他小时候爱玩,淘气,自己在那儿自己玩,把两个老师都气走了,于是从四年级起上了用中文教授课程的小学;前几年的学习非常困难,他基本不识汉字,只得背字的形状答题,因此小学的成绩非常糟糕。
中学时他成绩优异;1955年考入北京石油学院钻采系采油专业;在石油学院的5年中,他门门功课都是5分,还是校运动队的主力队员,又是全校3名模范学生之一。1960年,从北京石油学院钻采系毕业;同年,到大庆油田工作后的他为研究苏联资料掌握数学推导知识,开始自学俄语。
工作经历
1960年毕业后,王德民主动要求去大庆,被分配到油田采油地质室测压组工作,任务是把特制的仪器下到1000多米深的油井里测定油层压力,要抬着100多斤重的绞车上井测试,来回劳动强度很大。当时国际通用的"赫诺法"没有考虑井与井之间的干扰,不符合已经投入开发的大庆油田的地下情况,实际应用中会出现越来越大的误差;24岁的王德民决心探索新的测试计算方法,他连续奋战100多天,在1961年2月推导出了符合大庆油田实际情况的油井压力计算公式,被称为"松辽法",并很快在整个油田推广使用。1963年,王德民由于初出茅庐便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果,被评为油田的科研标兵,并由技术员破格提升为工程师。
1963年底,他被分配到采油工艺研究所测试队工作,和其他技术人员一道开始了分层测试工艺研究;为取得大量准确的每一个油层的分层动态资料,需要从地面上往千米以下的井筒里下不同的专业仪器,这些注水井口压力达到120个大气压,喷射出的水冬天常常会在衣服上冻成冰甲,长年累月地一站就是几个小时,王德民得了关节炎,他意识到沿袭旧的测试法效率太低又不科学,开始尝试着用很细的钢丝代替世界上均采用的承重10吨、食指粗的钢丝绳或电缆,1965年研制推广了用钢丝起下的分层测试仪器;经过两年多的反复实践,他们研究出了多层试油和油水井分层测试等一整套工艺。该项工艺技术填补了中国下有封隔器的油井无法进行分层测试的空白,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
1969年,已开发10年的大庆油田出现了地层压力下降、原油产量下降、含水量上升的问题;1970年初,为了扭转油田"两降一升"的局面,需要调整各个油层的产量,王德民带领同事们连续攻关,经过上千次的试验,成功研制出中国自己的偏心配产、配水器。其性能大大优于国际上的同类产品,并能与其它采用工艺配套使用,应用后配水合格率由原来的30%提高到70%以上,对大庆油田长期高产稳产起到重要作用。1970年以后,大庆油田进入中含水开采期(原油含水量超过20%),王德民和同事们经过多次试验研究,共取得了2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有3项达国际先进水平,推广使用分层压裂法后每年为油田增产100多万吨原油。
1978年,王德民从采油工艺研究所调到大庆石油管理局,担任副总工程师的职务,同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从分析中发现地下油层整体压力过大,继续强化注水可能造成大面积水淹,提出了由自喷采油改为机械采油,带领科技人员深入现场进行试验,尽管下楼时不慎摔断了一条腿,也仅住院3天就回到了办公室工作;拄着拐杖的王德民组织3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开采技术攻关,提出用"限流压裂法"压开0.2到0.5米厚的薄油层,并经过和课题组的成员共同调查研究,取得了一次可压开20至30个薄油层、最多一次压开70个薄油层的成果,使原本没有开采先例的薄油层也变成了可采储量。1983年,王德民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1986年,王德民成为了大庆石油管理局总工程师,在大庆油田进入高含水(超过80%)期后,带领1000余名技术人员对8个系统工程的两百多个科研课题进行攻关,其中用聚合物驱油的方法三次采油,已取得提高油田采收率的明显效果。1991年,王德民离开总工程师岗位,以副局长的身份集中精力负责油田科技工作和三次采油技术;他与有关院校联合探讨,经过现场试验改进了设备及流程,用实践使国际上也很难应用的化学趋三次采油方法在大庆油田进入大面积工业化运用阶段,仅1996年一年,以聚合物驱油为主的三次采油技术就为大庆油田增加了五六百万吨的产量。
从2000年起,王德民不再担任大庆油田公司的主要领导,但他依然是公司的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事实上一天也没有离开过油田的科研岗位。
公众活动
2007年3月,王德民以石油专家的身份参与了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的一期访谈。
2013年9月,王德民1955年在北京石油学院学生注册卡上的照片在网络走红,被称为中国石油大学"史上最帅校友"、"学霸版吴彦祖"、"秒杀一切电影明星",中国石油大学的青年学生也络绎不绝地来到校史陈列馆专程观看这张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