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玲还是团长吗 当市长还是当团长
不知人们注意到没有,在一些地方,尤其是那些经济不发达地区,普遍有这样的现象:今天这个地方发起项目投入攻坚战,明天那个地区开展招商引资突击战;今天在这个县吹起新农村建设、奔小康的冲锋号,明天那个县拉响这个小区、那个园区开发的集结号,月月有战役,处处有战斗。
当地政府的市长们组织经济工作,真有些像部队的团长组织战斗一样;而他们也似乎早已习惯了这一套组织方式,并成了政府管理模式的一种工作常态。 市长该干什么?在中国,市长什么都干、什么都管。
这同发达国家的市长不同,人家管的是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社会保障和社会事业,不管企业,不管不属于自己管的事。而中国的市长管得最多、花劲最大的是经济,是企业。怎样管,不是更多地从宏观层面上管,不是有效地从构建企业发展平台上管,也不是管公平与公正、效率与效益、机制与体制,而是管企业能投入多少,能引资多少,能出多少GDP。
“发展是第一要务,招商引资、项目投入是第一抓手”,这就是市长们的思维定势。
既然是“第一抓手”,市长们也没有其他高招,主要手段就是推起一个又一个“战役”。这种形态和手段确实是扮演了部队团长的角色,从“战役”的动员到阶段实施,再到考核评比,市长们抓到每一环节、每一细节。
既然是“战役”,“火药味”也就特别浓,招商招了几个,引资引了多少,投入有无到位,进度、开工项目是大是小,每月公布,每月评比,半年“检阅”,如果属于排名滞后的“败兵”,不仅要到市长那里“说清楚”,而且要在电视上“亮相”。
仍然追不上,就有丢官帽的可能。由此可见,市长真像个团长,所展开的“经济战”有声有色,有时也打了不少漂亮仗。 然而,在宏观调控环境下,一批又一批中小企业倒下去,倒得是那么可惜、可怜。
市长们分析了没有,在这类企业中,有些不就是当年项目投入攻坚战的“战果”吗?有些不也是招商引资突击战的产物吗?一些地方发生的产品质量问题、群体性事件、环境污染问题,有些不都与攻坚战、突击战有关吗?“攻坚战”的特点是不畏艰难、敢啃硬骨头。
但不知这些项目投入攻坚战啃的是什么“骨头”,更不清楚项目投入是否企业扩张的经营策略,攻坚战是否必需。“突击战”的特点是集中优势兵力、速战速决,却不知招商引资为什么要速战速决,更不清楚招商引资是一项正常的经济活动,市长为何要组织“突击战”呢?也许,不是这个战、那个战,有的企业就不会倒下去,至少不会倒得那么快、那么惨;不是吹这个冲锋号、那个集结号,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会更加稳健,也不会出现太多的有园无企、浪费土地资源的现象。
一般来说,当团长的战绩比当市长的政绩来得快、见得着。团长带兵打仗攻下几个碉堡,消灭几个敌人,战果很好统计。当市长的就不同了,如果要追求政绩,那组织这个战、那个战,拿下多少项目,引进多少资金,不管有没有水分,不管真实程度如何,总比那些为民办实事的“潜政绩”来得快,来得多。
如今,市长之间也在竞赛,谁引进项目多,谁创造的GDP高,谁就是英雄,谁就有升迁的筹码。
为此,市长模拟团长的军事手段,引用“战争术”组织经济工作也就不足为怪了。 部队的纪律最严明,团长举兵打仗,一声令下,理解的要“冲”,不理解的也要“拼”;市长组织经济战役,也是一个动员令,不能引进的产业也引来了,不能上的项目也上去了。
项目投入、招商引资涉及到产业政策、资源评估、市场预测、人才需求诸多方面,这些方面不作过细的、周密的、科学的调研、论证,其后果往往只能是悲剧。
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指出:“现在在不少基层组织和基础干部中存在着很严重的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和滋长,是与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官僚主义分不开的。”市长们在指挥经济工作过程中,所组织的这个“攻坚战”、那个“突击战”,实质是一种命令主义的表现。
这种命令主义的特点,就是急于求成、脱离实际、高度集权、强行推动,往往不按经济工作规律和市场规则、秩序办事。毛泽东指出命令主义就是官僚主义。
按照他老人家这个观点,命令主义不是好东西,怎能用命令主义的手段指挥经济工作呢?这就是一种官僚主义。肯定地说,官僚主义是组织经济工作的大敌。 不少市长像团长,但真当过团长的市长并不多。热衷于战役式的工作方式,雷厉风行,严明纪律,提高工作效率,从这个角度看,这也没有什么不好。
不好的是组织经济工作不能暴风骤雨、速战速决,不能全民皆兵、刺刀见红。不能“毁设施、炸碉堡”。如果市长真的对打仗感兴趣,那还是去当团长。
否则,就应尽快改变观念,真正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组织经济工作的方式。市长是个“大杂家”,不能要求市长什么都精,但也要什么都懂。如果做不到什么都懂,最基本的应该懂得政府的基本职能和自己的主要职责,应该懂得经济发展规律和科学组织方式,更应懂得科学发展观要求市长干什么、怎么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