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国宝羽毛球 熊国宝:让济宁人爱上羽毛球
熊国宝正在给学员们指导基础动作。 26日上午,53岁的熊国宝和往常一样在球馆指导学员训练。自2009年第一次来到济宁,他就将工作和生活的重心慢慢从广州转移了过来。对于近几年的人生轨迹,这位前羽毛球世界冠军对记者敞开了心扉。
每天听到羽毛球声才踏实 记者:去年省运会上有您的学员,之后在忙什么? 熊国宝:正如你刚才看到的一样,除了训练,还是训练。每天早上7点到球馆,中午回家吃饭休息会儿,下午一直呆到七八点钟。
每天我要健身一小时,这也是我53岁体力依然不输给年轻学员们的原因之一。另外,每天听到羽毛球训练声音我很踏实,如果一天听不到,好像就不知道如何生活了。 记者:听说这周末您要去济南参加活动? 熊国宝:对,这周六济南有场羽毛球比赛,主办方邀请我去参加开球仪式。
同时,我接到了山东大学的邀请,周日晚回来半天,给学校师生上一堂羽毛球课。这几天山东科技大学也在跟我接洽,我也准备暑假前安排时间去讲次课。 记者:现在济宁在国内羽毛球界是什么水平? 熊国宝:我的学员来自世界各地,前段时间青岛一位58岁的爱好者来学习了一个月。
不是说大话,这几年我确实在一点点传播羽毛球运动。很多人来找我学习,像来自广州的学员,家长把儿女送过来,一住就是一年。
济宁本来是羽毛球运动比较落后的地区,如今正在一点点变好,也越来越被羽毛球爱好者认可。 记者:有哪些大事让羽毛球爱好者了解到济宁? 熊国宝:在2011年,我们就申报举办了一届全球华人杯羽毛球赛,2000多名选手参加,包括美国、加拿大的选手都来了,这是济宁从来没有过的事。
今年春节期间,我们代表山东参加了“贺岁杯”比赛,全国共有6个羽毛球强省参加,包括上海、广东、湖南等,我们获得了第三名。
记者:除了训练学员之外,您还做着哪些工作? 熊国宝:训练之余,我还被聘请为济宁学院附属小学科苑校区的教练,和学员们一起给学生上辅导课,学生也来球馆练习,去年还免费帮助学校培训了5名体育老师。
我们还去过监狱,和狱警以及在押人员举行羽毛球赛。 三个原因吸引我定居济宁 记者:您是什么时候来济宁的? 熊国宝:我们培训基地2009年开始建设,那时我在广州、深圳和北京都有培训基地,四五处轮着跑,一年能来济宁四五次,每次呆半个月到一个月。
因为我来回跑,所以专门派了原厦门专业队队员徐征明常驻济宁。他是我的学生,他的教学模式、方法都是我布置好的,所以比较放心。也多亏了他,济宁这边的基础才打得比较好。
其实我2013年初才开始真正在济宁定居。 记者:您在广州的事业发展得很好,为什么选择到济宁来? 熊国宝:其实2009年在济宁建基地的时候,就想着全部搬过来。可毕竟搬迁不是一两句话的事,用了三四年时间收尾,慢慢转移。
来济宁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2009年5月份,我第一次来济宁,是奥冠球馆的负责人邀请我过来做比赛嘉宾,跟他们吃饭聊天发现,这群人非常热爱羽毛球,可是没有专业人员指导,随便找一处水泥地划线、扯网,条件非常简陋。
记者:他们的经历触动到您了? 熊国宝:对,他们是真正的羽毛球球迷,我们兴趣相投。还有就是济宁人非常讲礼仪,孔孟文化蕴含在每个人言谈举止中,这深深地吸引着我。还有就是我个人觉得,越是羽毛球群众基础、技术基础薄弱的地方,越需要专业的专业人员。
记者:去过这么多城市,哪里让您印象比较深刻? 熊国宝: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广东、福建、上海这些城市羽毛球基础都是最好的。广州靠近东南亚,受影响比较深,场地设施好,而且气候适宜,甚至家庭聚会前一家人还要打场羽毛球再吃饭,还经常举办各类比赛,羽毛球已经融入到每个家庭中。
这从羽毛球是广州“市球”就能看出来。 让济宁羽毛球氛围更浓厚 记者:初来济宁时,您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熊国宝:哈哈,这几年我对济宁羽毛球的推动应该还可以吧。
说实话,2009年济宁羽毛球整体状况,要比广州这些城市落后一二十年。从技术上来说,大部分济宁人就是“蛮打”,而且那时候举办的羽毛球比赛很少见到济宁人的身影,都不敢去打,总觉得自己水平不够。
记者:来济宁前,有没有考察济宁的羽毛球基础? 熊国宝:没有考察过,因为我不是冲着这里的硬件设施来的,也不是冲着群众基础,我的想法是,凭借我的技术和热情,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带动起来。
来济宁后,除了出差,我就待在球馆里,很少有应酬和交际,一心推广羽毛球。 记者:“蛮打”和经过专业指导后再打,有哪些差别? 熊国宝:打羽毛球,按业务水平来说,技术含量应该占主导地位,奔跑是辅助的,通过掌握打球的手法控制对手,就得到了自己的乐趣。
如果一直在场上奔波没有乐趣,只能说是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打羽毛球应该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获得乐趣。 记者:2009年您创立的羽播天下和奥冠球馆合作后,济宁市民打球的热情提升明显吗? 熊国宝:具体有多少人在学,这个数字我不清楚,但从全国各地陆续都有爱好者过来,现在国内最远的学员来自西藏,其他省的更是数不胜数。
现在济宁人打羽毛球的越来越多,对场地、装备的要求也提高了,这就是改变。 记者:下一步有哪些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