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晓事件 招商局集团董事长招商银行董事长秦晓演讲
招商局集团董事长、招商银行董事长秦晓演讲
秦晓(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关于“走出去”的问题,我觉得眼下讨论的集中点是一些要素的比较优势,还有一些法律方面的问题,还有一些文化方面的问题,我觉得这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今天想讲的是一个政府和企业这两个不同角色的功能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也值得关注。因为“走出去”有两个主体,一个是政府,一个是企业,这两个主体处于不同的层面,具有不同的功能,也扮演不同的角色,他们的动因、目标函数、行为取向都不同,应该有所区分。
先说政府,我觉得“走出去”作为一个战略高度来提,特别是作为一个国家战略高度来提,不太恰当,应该是一个政策层面的,它是一个政策的调整。刚才邵主任讲了,改革开放我们既引进来,又“走出去”。本来战略中的题中应有之意,现在无非是从限制企业海外投资到鼓励企业海外投资,这后面发生了国内国外诸多的变化,我就不重复了,所以我自己的看法是一个政策的调整,而不应该把它上升到战略的高度,因为在我们国家,毕竟还是一个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政府一提战略,下面就举国动员,大家容易盲从,或者是偏离理性和商业取向,这个现象也是发生过的。
第二,政府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国家双顺差,资本项下和经常项下的双顺差,说“走出去”可以缓解这个问题。我认为是可以有所作用的,但是我认为这个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双顺差是一个结构性和基础层面的问题。从资本项下来讲,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无论怎么说,资本的净流入总是大于资本的净流出,否则不叫发展中国家。
从经常项下,我们国家出口50%是加工业,加工业就是进口原料和出口产品,如果进口原料和出口产品没有利润的话,就没有人做这个事,有利润,这就叫顺差,所以这两件事我们预想未来很难根本改变。
这两件事的本质,第一是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结果,刚才龙部长还有沙琳?巴尔舍夫斯基女士讲到这个问题。第二就是中国的城镇化,城镇化需要解决大量的农民就业,这个就业是中国市场养不了的,要靠国际市场来养,所以国际收支平衡应该从这个角度来说。
投资和消费不协调,实际上相当一大部分投资变成外国消费,这实际上也是平衡的。基础层面的问题和结构层面的问题不能寄希望中国企业“走出去”能根本改变,会有作用。
第三,能源和战略安全。首先能源和战略安全这个概念被大大地扩展和扩张了。我觉得中国的崛起,世界经济的复苏,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提高了,使得在一段历史时期之内,供求关系失衡。这个在过去历史上也发生过的,至少可以在我们预见的未来没有什么危机的问题,这个市场最终会做出调整。
无非有一段APEC限产保价,前一段是限能保价,能力没开发出来。当然石油总是全球关注的问题,政府也应该关注,但是政府要做的事情我想是两个层面,一个就是要和供应头建立正常的、友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另外参与国际组织,防止一些非商业因素去影响能源的供应。
另一方面的任务也有,比如一些大的项目,像跨国的天然气管道,LNG的运输,国家能源的储备,还有国家能源战略储备,这些都是应该参与的。至于企业到国外去买上游产品的石油也好、矿产品也好,这个是不是和我们国家能源战略安全或者原材料供应短缺直接相连呢?我认为不是直接相连的,企业的行为是一个商业性行为。
如果是一个企业他是横向扩张的,他本来就经营某一种产品,比如经营石油的,他去买油田无非是扩大市场份额。他是通过商业利益算出来的,他认为扩大市场份额对增加他的市场竞争力有好处。
他买了油,那些油也都是我们叫做可交易性的初级产品,在当地卖了,也不会运回来的。如果是上下游一体化的,比如上游开炼油厂,下游去买的话,可能会运回来,这两种情况都是企业的行为。
国家不应该把能源安全,这样一个带有国家行为的或者是政治行为的使命委托给一个企业。不管是私人企业还是国有企业也好,企业干这件事也不要随便带上我是为国家干的,我是为国家能源安全干的。
另外,去买了资产以后,就可以保证稳定的价格和稳定的供应,我觉得这个话说的也不太准确。上下游一体化企业,买上游资产,比如说买煤然后去供电,买氧化铝去炼铝,买木材去造纸浆,这是一体化,这是避免重复的谈判,使得交易费用高,使得有个稳定的供应。
最后,他要用转移价格,使得最终产品的价格比较好,但是转移价格调整的空间非常有限,只能避免短期的波动,不会改变长期的波动。如果发生了供应国的国有化,或者说战争,或者是封锁,也一样供应不了。
所以,我觉得无论对供应还是对价格来讲,这个作用不能被夸大。也就是说中国的能源问题,除了我们自己的节能工作以外,我觉得主要还是应该依靠贸易。去购买资产是一个辅助的方式,不是主要的方式。这是从政府角度讲的,当然政府最主要的应该提供一个政策框架和服务机制。所谓服务框架,就是服务管制放松,拿外汇去投资,审批放松,别去卡这么死;所谓服务就是提供培训、咨询,提供信息这些工作。
对于企业,我们国际化经营或者“走出去”,现在还到不了一个跨国公司的概念。我们讲几种动因,几种模式,一个是所谓市场导向,从全球看,到海外投资,FDI是市场导向,去那儿投资,把产品推到那个市场上去了。一个是产品导向的,比如当年日本希望购买一些资产,出一些产品来获取资产。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利用当地的网络,利用当地的品牌。现在的贸易,第一,已经超越了互通有无,第二,跨国公司的驱动也已经不完全是一个市场导向或者是一个产品导向、技术导向,我觉得是一个资源配置导向,就是它的全球配置资源。
因为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后,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以后,他可以在全球配置资源。也就是说中国加工业就是全球配置资源的一种代表,进来东西再出去,跟中国市场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
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基本上还是前几种,还没有到资源配置导向的行为。当然,对于不同的导向,应该有若干个关注的问题,我今天就不展开说了。我觉得我们国际化、“走出去”的步子刚刚起步,路还很长,需要更多的理性的思维和经验积累。谢谢!
主持人杨大明:
谢谢秦总的发言,由于时间关系,他其实今天没有展开讲,大家拿到的一本《财经》2007预测与战略,其中收入了秦总的一篇文章,专门讲“走出去”战略,大家可以看一看。接下来有请李东生先生,李总应当是大家很熟悉的企业家了,请他来发表他的精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