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舒红兵:我对学术不端零容忍

2018-04-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舒红兵,重庆市荣昌县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198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生物学系,1990年获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硕士学位,1995年于美国Emory大学获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能够采访到舒红兵院士,有些出乎意料.早就听闻他工作繁忙,为人低调,能查到的受访文章极为有限,所以记者做好了打持久战和迂回战的准备.9月23日是个周日,舒院士头天晚上才从外地出差回汉,保持着他的

舒红兵,重庆市荣昌县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198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生物学系,1990年获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硕士学位,1995年于美国Emory大学获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能够采访到舒红兵院士,有些出乎意料。早就听闻他工作繁忙,为人低调,能查到的受访文章极为有限,所以记者做好了打持久战和迂回战的准备。9月23日是个周日,舒院士头天晚上才从外地出差回汉,保持着他的习惯,一大早就来到了实验室。面对本报记者,这位45岁的全国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最年轻的院士,笑着说:看了你的采访提纲,我感觉有些话还是得说。

我不是一个激进的改革派

记者:2005年,您在武汉大学的全球招聘中,成功受聘为生命科学学院院长。7年了,这个武大的新兴学科如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前受访时您曾说,“我到武大来了以后,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立一个好的团队,要找到一批非常优秀的学生。”请问,这个目标实现了吗?

舒红兵:我来之后最大的变化是人的变化。生命科学是解决人的疾病健康、农业、生态环境的研究。但我来之前,武大生科院只有病毒学和植物学比较强,要想在主流领域竞争,必须引进新的人才。7年来,学院引进了20多名年轻教授,最年轻的33岁,绝大部分从事的研究与疾病健康相关。这是一个根本性的改变,改变了生科院狭窄的学科结构。目前,这些年轻人中还没有一人离开武大,我认为,应该是这个平台和对我的信任让他们留了下来。

其次,是学术氛围的改变。7年前,我应聘为院长后就对全体教师说过,我对“学术不端零容忍”。所以我招聘人的第一要素是人品好,有端正的科研态度。我从来都不是一个激进的改革派,我希望自己能够创造条件让每个老师学生安心做事,不折腾,希望5年后、10年后,生科院的面貌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7年前,学院的科研经费只有2300万,从2010年开始每年都超过1个亿,在全国生科院走在前列,老师们集中精力治学研究,武大生科院也取得了一系列零的突破,2006年在武大理科申请到第一个973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随后几乎每年主持了新的973项目,有两个团队还获得了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的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去年,我们和袁隆平院士领导的湖南杂交水平中心合作,建立了一个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今年,我在武大培养的第一届博士生中,有一名学生获得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这也是生科院一个零的突破。

记者:2011年12月,您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当选院士前后,对您的团队、对您本人的研究以及对您的日常工作,有什么变化?

舒红兵:除了被邀请的活动多一点,没有其他变化,和教学科研无关的我都会推掉,否则工作时间更少。

说我是“超级牛人”,让我脸红

记者:武大生科院的发展让人吃惊,您的实验室被称为“最容易得诺贝尔奖”的地方,您本人在网上被学生们称为“超级牛人”,您对这些称呼是如何看的?

舒红兵:这些说法让我脸红,也是我接受采访的主要原因。很多人的学问做的比我好,我很尊敬他们。国内的一些生科院也比我们发展快,比如我们和清华大学的差距还很大。如今,科学家已经被社会化,人们关注他们,会议论和评价他们,但作为科研者本人,更应关注做研究,而不是在媒体露脸。我从来都不是“超级牛人”,从我读书起,大部分人的智力都比我强,但很多人比不上我的努力,长年十几个小时呆在实验室,真不是一天两天的坚持。

记者:是什么让您坚持这么努力?

舒红兵:最早是求生存。我是农家的孩子,小时候没饭吃,想考个中师,捧个饭碗,但是没考上,只有继续上高中。考上大学,连普通话都听不懂,读硕士时,导师出国做访问学者,我不懂的就请教别的教授,这段经历是一种历练,培养了我的探索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

后来我到美国,中国人在那里生存不容易,我只有做得更好,比他们更努力。这种压力慢慢变成了动力。我本身就对探知未知事物很感兴趣,在实验室呆十几个小时,也不觉得累,加上同行有竞争,谁不想提前研究出新的生命现象?所以说,做的比我好的同行,肯定比我更努力,我必须坚持,尽百分百的努力,至于取得多大成果,顺其自然。

这份工作让我很满足

记者:作为细胞生物学、免疫学专家,您在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成果。科研是为人服务的,这些科研成果能转化为产品吗?听说研发了一种治疗红斑狼疮的药品?

舒红兵:通俗的说,我做的是比较基础的工作,主要研究病毒感染人体后,人体怎么启动免疫反应来清除病毒,为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提供线索。1999年我们发现了一个蛋白,这个蛋白和免疫系统功能及红斑狼疮疾病关系很大,此后好几个实验室也发现了,根据这个线索,美国一家公司在去年研发出了治疗红斑狼疮的药物。

从发现现象或机理到最终研制出药品,这其中有成千上万人的努力,研发时间也比较长,我们只是在其中的一个环节做出了贡献。

记者:作为一名留学美国十几年的学者,您对国内的科研者有怎样的建议?作为全国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最年轻的院士,您认为您是否是一个成功的人?

舒红兵:脚踏实地和勤奋努力是一个学者有所作为不可缺少的素质。去挣而不是去争,工作做好了,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个成功的人,但我很喜欢这份工作,一来这份工作是我的兴趣,二来,看到自己培养了那么多学生,有一种由衷的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