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和森故居 【首届湖南文物解读大赛】蔡和森、蔡畅故居讲解词

2018-02-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大家好!欢迎来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蔡和森.蔡畅同志故居参观!蔡和森.蔡畅故居光甲堂,位于双峰县井字镇杨球村.井字镇之所名为井字镇,是因为相传在三国时,蜀丞相蒋琬家族集居于此,亦农亦商,俨然街市,故名为"蒋市",又有"蒋市街"之称 ,这是双峰县境内最早设立墟场(意为集镇.市集)之地. 1958 年规划建成了"井"字形街道,就将其改为井字镇.井字镇距离蔡和森挚友毛泽东故居不足80公里,离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只有2.5公里.1899年,年仅四岁的蔡和

大家好!欢迎来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蔡和森、蔡畅同志故居参观!

蔡和森、蔡畅故居光甲堂,位于双峰县井字镇杨球村。井字镇之所名为井字镇,是因为相传在三国时,蜀丞相蒋琬家族集居于此,亦农亦商,俨然街市,故名为“蒋市”,又有“蒋市街”之称 ,这是双峰县境内最早设立墟场(意为集镇、市集)之地。 1958 年规划建成了“井”字形街道,就将其改为井字镇。井字镇距离蔡和森挚友毛泽东故居不足80公里,离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只有2.5公里。

1899年,年仅四岁的蔡和森跟随母亲葛健豪回到家乡双峰县永丰镇。不久后,他们又来到距离永丰镇35公里的荷叶镇,寄居在外祖母家——桂林堂。由于荷叶镇是曾国藩的故乡,所以蔡和森的成长,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曾国藩的影响。

当蔡和森在外祖母家无忧无虑地生活时,他的父亲蔡蓉峰由于时局的动荡和官场的倾轧,无法继续在上海立足,加上对妻儿的思念。所以,他弃官还乡,回到了永丰,并亲自前往荷叶打算接妻儿回永丰。然而,年迈的岳母舍不得女儿和外孙回家,同时妻子葛健豪也不愿回到永丰。

无奈之下,蔡蓉峰只好将永丰的少量土地卖掉,在葛家附近的“光甲堂”买下了几间房屋和十来亩田地,全家就在这里定居下来。1900年,老一辈革命家、蔡和森的妹妹——蔡畅就是在光甲堂出生的。

光甲堂建于清朝末年,是一处典型的清末民初湘中乡村天井院式民居建筑,建筑都体现了清末民居的古朴和精湛工艺。房屋坐北朝南,背靠青山,西南望田野,平面布局呈倒“凹”字形——俗称“担柴式”。总占地面积达1775.2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有550平方米,房屋基本上都是穿斗式梁架结构。由正厅、左右厢房、天井和杂物间组成。

蔡和森一家在光甲堂只生活了短短八年。之后由于该民居产权多年来一直是私有,而且没有被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致使故居有不同程度的拆改现象。我们现在看到的除了中间主体部分基本为原物外,两侧横屋都是按照当时的原状恢复的。

虽然在光甲堂只生活了短短八年,但是家乡的生活环境,独特的生活体验,母亲刚强的性格和追求进步的精神,教育着蔡和森和蔡畅二人从小立志救国救民,并深深的影响了他们的一生。

接下来我们进入里边详细的来了解一下这座故居。大门顶端挂着的这一块“蔡和森故居”金字红木匾,是邓小平同志1985年亲笔题写的。跨过门槛,这里是堂屋,它在南方是摆酒席、宴请客人的地方。堂屋中的方桌和板凳都是原物。

堂屋右边的这间住房是蔡母葛健豪的居室。葛健豪,原名叫葛兰英,葛健豪的父亲原是湘军的参将,后提升为按察使,与曾国藩有姻亲关系。葛健豪是中国早期女权活动先驱,女革命家。她五十多岁还前往长沙求学,并同子女蔡和森、蔡畅远赴法国勤工俭学,求学故事在当时被传为佳话。

当时舆论界称誉她是二十世纪“惊人的妇人”。她热衷于女学教育,两度主办女子职业学校;善于教育子女,并积极支持子女从事革命,自己也在白色恐怖下冒着生命危险投身革命活动; 与唐群英、王昌国等为争取女权而斗争,开创了宪法收录“男女平权”的先河。

后人尊称她为“女中豪杰”、“革命的母亲”。是我国唯一一位不是党员却被写入党史传的女性。1900年5月14日,蔡畅就出生在这间房里的这张床上,可以说这张床是“中国女权运动的摇篮”。

这里边的两间住房分别是蔡和森以及妹妹蔡畅的卧室,蔡畅原名蔡咸熙,乳名叫毛妹子。他们两兄妹从小感情就很好,一起读书一起玩耍。蔡畅以哥哥为自己学习的榜样,无论哥哥做什么,她都要跟着去做一做,兄妹两人经常是形影不离的。

当时,曾国藩的故事是方圆几十里人们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活生生的例子,所以母亲葛健豪也经常带着他们姐弟几个到七八里外的“富厚堂”玩耍、学习。给孩子们讲述曾国藩小时候是如何发奋读书、后来如何金榜题名、又如何成为一代“中兴名臣”的故事,不断启发和激励儿女们要奉“曾大人”为楷模,发奋读书,光耀门庭。

这些启蒙教育,对后来蔡和森、蔡畅一生勤奋学习,甚至一家人漂洋过海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努力为党工作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再往里边走,分别是厨房,置放农具的农具房,储存粮食的粮仓以及猪舍、杂屋。这里都曾留下过蔡和森、蔡畅的印迹。说到这,当时在和森外祖母家荷叶传颂着和森兄妹俩种豆子的故事,当时和森兄妹在外祖母家,外祖母要兄妹俩帮忙种豆子。

和森一进豆园就学着大人们挖土,小蔡畅就提着小篮子站在旁边。这时,一位老农民伯伯挑着一担灰很吃力的也来到豆园,在兄妹俩旁边的一块土里忙碌起来,和森认识这位曾老爹爹,曾老爹爹一家生活十分清苦。

和森就想外祖母家里宽裕,能雇请农民伯伯种地,但是曾老爹爹家里很穷,如果没有及时种上粮食,家里生活就会更加困难。想到这里,和森就背起锄头朝曾老爹爹的土里走去,妹妹也紧跟着哥哥一道帮曾老爹爹去种豆子。和森回到家把这件事告诉母亲,母亲听了很高兴,赞扬他们做得很对;但外祖母就觉得他们吃里扒外,小和森却不管外祖母怎么说,认为自己帮助了别人,做了好事,心里非常开心。

其实除了帮曾老爹爹种豆外,他们还帮助同龄的小伙伴们割草、看牛,乡亲们都夸赞蔡家兄妹是不怕苦、爱帮助人的好孩子。

请继续往前参观。这里是蔡家的客厅,平时是接待客人的主要场所。蔡和森从小就很喜欢读书。当大哥蔡麐仙和表兄葛光宇在家里念书时,他总是站在旁边认真地听,时常拿本书要母亲教他识字读书。他最开始读的自然是《三字经》和《百家姓》等启蒙书籍,后来又念起了四书五经。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所见所闻的增多,蔡和森的思想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1907年7月,著名的女革命家秋瑾在浙江绍兴被杀害,秋瑾的事迹在荷叶等地被广泛的议论。

母亲葛健豪对女英雄秋瑾非常的钦佩。在母亲看来,秋瑾敢于冲破封建牢笼的束缚,走上革命道路,是中国女界中了不起的人物。她就把秋瑾的革命事迹告诉孩子们,勉励他们要像秋瑾那样敢作敢为。这些对蔡和森、蔡畅来说,真的是打开了一个新的认识境界,使他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为挽救国家和民族而勇于赴汤蹈火的人。

他们觉得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所以秋瑾的壮烈牺牲在少年蔡和森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20多年后,蔡和森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威武不屈,壮烈就义,大概也是受到了秋瑾故事的影响。

与此同时,蔡和森还在老百姓那里听到了一些关于曾府的发家史,例如曾国荃在攻占南京后把抢劫来的不少钱财运回湖南,大肆置田买地。他就渐渐对曾府产生了一种不好的感情,之后也不再到富厚堂去玩了。

再往里边走,这三间住房就是蔡和森哥哥姐姐们的居室。最右边的是蔡和森大姐蔡庆熙、二姐蔡顺熙的卧室。二姐蔡顺熙,年仅十一岁时从吊楼上跌下来夭折了;大姐蔡庆熙则是这个红色家庭的默默奉献者,家中繁重的家务劳动基本上都是庆熙替母亲操劳。

她的大女儿刘昂曾任周恩来秘书、国务院总理办公室副主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中间是二哥蔡麓仙(蔡林蒸)的卧室,二哥蔡麓仙也是一名革命烈士,1925年6月,为声援上海的五卅运动,广州、香港的工人阶级和革命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

二哥蔡麓仙就是于11月4日牺牲在这次省港大罢工中,当时牺牲时年仅36岁。据目睹者叶尚真回忆:敌人还残酷地将蔡麓仙的遗体砍成4块,扔到了海里。

在蔡麓仙牺牲后,省港罢工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悼我们的战士》的专门文章,其中写道:“纠察第十队队长蔡林蒸同志,驻守深圳沙鱼涌,截留私运出口,保障罢工,夙夜奉公,勤劳卓著!”最左边的这间住房是蔡和森大哥蔡泽广(蔡麐仙)的居室,大哥蔡泽广死于疾病白喉,去世时年仅22岁。

年仅十一岁的二女蔡顺熙,从吊楼上跌下来夭折;二十二岁的大儿蔡麐仙患白喉死去。这一连串的不幸事件发生,终于在蔡和森的外祖母去世,蔡家也没有更多的依恋,于是1908年,在大姐蔡庆熙出嫁后,葛健豪夫妇就变卖了房屋和土地,带着子女迁往永丰镇。

这时,葛健豪身边只有三个孩子:十九岁的蔡麓仙, 十三岁的蔡和森和八岁的蔡咸熙。回到永丰后,由于家庭生活困难,儿女们都没有继续上学。蔡麓仙就在家门前摆个摊子,做小买卖;蔡和森进蔡广祥店当学徒;蔡畅则帮助母亲做点家务。

虽然蔡和森、蔡畅同志在光甲堂只生活了短短八年,但这八年时间对于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为他们今后的革命提供了坚实的精神基础。

好了,关于光甲堂的室内参观就结束了,谢谢大家!祝大家旅途愉快!

蔡和森、蔡畅故居讲解词之二

大家好!欢迎来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蔡和森、蔡畅同志故居参观!

蔡和森、蔡畅故居光甲堂,位于双峰县井字镇杨球村。井字镇之所名为井字镇,是相传在三国时,蜀丞相蒋琬家族集居于此,亦农亦商,故名为“蒋市”。1958 年规划建成了“井”字形街道,就将其改名为井字镇。

光甲堂建于清朝末年,是一处典型的清末民初乡村天井民居建筑。房屋坐北朝南,背靠青山,西南望田野,平面布局呈倒“凹”字形。建筑面积有550平方米,房屋基本上都是穿斗式梁架结构。由正厅、左右厢房、天井和杂物间组成。光甲堂于2013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湖南省红色旅游五条精品线路中的重要景点、娄底市红色旅游的龙头。

1899年,年仅四岁的蔡和森跟随母亲葛健豪回到家乡双峰,之后寄居在外祖母家。不久,父亲弃官还乡,回到了双峰。买下了光甲堂和十来亩田地,全家就在这里定居下来。1900年,老一辈革命家、蔡和森的妹妹——蔡畅就是在光甲堂出生的。

接下来我们进入里边详细的来了解一下这座故居。跨过门槛,这里是堂屋,它在南方是摆酒席、宴请客人的地方。堂屋中的方桌和板凳都是原物。

穿过堂屋这扇小门往前走,这间住房是蔡母葛健豪的居室。1900年5月14日,蔡畅就出生在这间房里的这张床上,可以说这张床是“中国女权运动的摇篮”。蔡和森的母亲葛健豪,原名葛兰英,是一位伟大的革命母亲。在葛健豪与蔡蓉峰结婚后,她并不只满足于做贤妻良母,而是更关心怎样做人,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后代的人。

之后因为革命形势的发展,葛健豪越发感到儿女读书的重要,就决定先送蔡和森去省城读书,并把自己私藏了几十年的一包首饰拿出来卖掉,作为蔡和森去省城的学费。

她反对旧式封建势力。当蔡蓉峰为了五百块银元,要把年仅十三岁的蔡畅卖给一个地主做小媳妇时,她气愤万分,要女儿躲到长沙一个亲戚家去,这才使得年幼的蔡畅避免了买卖婚姻的迫害。

这里更值得一提的是一家三代求学长沙的故事:1914年春,年近半百的葛健豪带着儿女以及三岁的外孙女刘昂,一同进了省城长沙。当她来到湖南女子教员养成所报名时,学校老师见她年事已高,还带着孙子,就不肯让她报名。

她很气愤,要儿子帮她写张状纸,到县衙门去评理。县官读了她的呈文,又听她申述了一番为什么要读书的理由后,觉得她是一位了不起的妇女,就在呈文上批了“奇志可嘉”四字,令学校破格录取。就这样,她被免试进了湖南女子教员养成所。

同时54岁的她还和子女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当时舆论界称誉她是二十世纪“惊人的妇人”。除此之外,她还积极支持子女从事革命,自己也在白色恐怖下冒着生命危险投身革命活动; 与唐群英等人为争取女权而斗争。后人尊称她为“女中豪杰”、“革命的母亲”。是我国唯一一位不是党员却被写入党史传的女性。

再往前走,右边这间房是蔡和森的卧室。蔡和森有兄弟姐妹共六人,自己排行老五,妹妹蔡畅是满女。蔡和森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领导人,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他始终站在革命的最前沿,为了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在蔡和森青少年时期,他就树立了“匡时救民”的远大抱负,立志改造中国。在投身革命以后,就把全部精力和热忱奉献给了党的事业。他自小生活艰辛,并患有哮喘病。参加革命后,长期处于艰苦的工作和紧张的斗争环境中,经常陷于贫病交加之中。但他任劳任怨,不知疲倦地工作,通宵达旦地写作。妻子向警予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女中央委员,党中央妇女部第一任部长,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之一。

往左边走,这是蔡畅的卧室。蔡畅原名蔡咸熙。是我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和卓越领导者,国际进步妇女运动的著名活动家。蔡畅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她在青年时代投身革命,在我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站在斗争的前沿,特别致力于党领导下的妇女解放事业,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妇女群众的翻身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蔡畅同志身上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秀品质。无论是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下,在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险阻中,在革命根据地的艰苦环境中,她都坚贞不渝。

建国以后她虽然处于高级领导岗位,却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甚至在病中留下遗嘱,希望后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这再次表现出蔡畅同志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情操。

蔡和森、蔡畅他们两兄妹从小感情就很好,一起读书一起玩耍。蔡畅以哥哥为自己学习的榜样。无论哥哥做什么,她都要跟着去做一做,兄妹两人经常是形影不离的。在当时,曾国藩的故事是方圆几十里人们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活生生的例子,所以母亲葛健豪也经常带着他们姐弟几个到七八里外的“富厚堂”玩耍、学习。

给孩子们讲述曾国藩小时候是如何发奋读书、后来如何金榜题名、又如何成为一代“中兴名臣”的故事,不断启发和激励儿女们要奉“曾大人”为楷模,发奋读书,光耀门庭。这些启蒙教育,对后来蔡和森、蔡畅一生勤奋学习,甚至一家人漂洋过海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努力为党工作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再往里边走,分别是厨房,置放农具的农具房,储存粮食的粮仓以及猪舍、杂屋。这里都曾留下过蔡和森、蔡畅的印迹。他们兄妹俩经常帮助邻里干农活,乡亲们都夸赞蔡家兄妹是不怕苦、爱帮助人的好孩子。

请继续往前参观。这里是蔡家的客厅,平时是接待客人的主要场所。蔡和森从小就很喜欢读书。当大哥蔡麐仙和表兄葛光宇在家里念书时,他总是站在旁边认真地听,时常拿本书要母亲教他识字读书。他最开始读的是《三字经》和《百家姓》等启蒙书籍,后来又念起了四书五经。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所见所闻的增多,蔡和森的思想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1907年7月,著名的女革命家秋瑾在浙江绍兴被杀害,秋瑾的事迹在荷叶等地被广泛的议论。母亲葛健豪对女英雄秋瑾非常的钦佩。

在母亲看来,秋瑾敢于冲破封建牢笼的束缚,走上革命道路,是中国女界中了不起的人物。她就把秋瑾的革命事迹告诉孩子们,勉励他们要像秋瑾那样敢作敢为。这些让蔡和森、蔡畅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为挽救国家和民族而勇于赴汤蹈火的人。

他们觉得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所以秋瑾的壮烈牺牲在少年蔡和森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20多年后,蔡和森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威武不屈,壮烈就义,大概也是受到了秋瑾故事的影响。

再往里边走,这三间住房就是蔡和森哥哥姐姐们的居室。最右边的是蔡和森大姐蔡庆熙、二姐蔡顺熙的卧室。二姐蔡顺熙,年仅十一岁时从吊楼上跌下来夭折了;大姐蔡庆熙则是这个红色家庭的默默奉献者,家中繁重的家务劳动基本上都是庆熙替母亲操劳。她的大女儿刘昂曾任周恩来秘书、国务院总理办公室副主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中间是二哥蔡麓仙(蔡林蒸)的卧室,二哥蔡麓仙也是一名革命烈士。1925年6月,为声援上海的五卅运动,广州、香港的工人阶级和革命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二哥蔡麓仙就是于11月4日牺牲在这次省港大罢工中,当时牺牲时年仅36岁。

据目睹者叶尚真回忆:敌人还残酷地将蔡麓仙的遗体砍成4块,扔到了海里。在蔡麓仙牺牲后,省港罢工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悼我们的战士》的专门文章,其中写道:“纠察第十队队长蔡林蒸同志,驻守深圳沙鱼涌,截留私运出口,保障罢工,夙夜奉公,勤劳卓著!”最左边的这间住房是蔡和森大哥蔡麐仙的居室,大哥蔡泽广死于疾病白喉,去世时年仅22岁。

蔡和森一家在光甲堂生活八年后,于1908年,在大姐蔡庆熙出嫁后,葛健豪夫妇就变卖了房屋和土地,带着子女迁往永丰镇。这时,葛健豪身边只有三个孩子:十九岁的蔡麓仙, 十三岁的蔡和森和八岁的蔡畅。

虽然蔡和森、蔡畅同志在光甲堂只生活了短短八年,但这八年时间对于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为他们今后的革命提供了坚实的精神基础。并且在母亲葛健豪的培养下,蔡家出了四位中央委员、两位中央政治局常委。这光辉一家为了党的事业呕心沥血,奋斗不息,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们的英名和业绩,值得我们永远缅怀,将千秋万代,彪炳史册,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好了,关于光甲堂的室内参观就结束了,谢谢大家!祝大家旅途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