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60年:探访李兆麟故居
中新社辽阳五月二十七日电题:铁血抗日好男儿
——探访李兆麟将军故居
中新社记者金果林张知匣胡玉军
“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伟志兮!何能消减。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夺回我河山。”这段慷慨激越的歌词,是李兆麟在东北抗日最艰难的时期创作的《露营之歌》,曾经激励了无数爱国志士义无返顾地奔赴国难、英勇抗敌。
这位出生于辽阳的抗日民族英雄,能文能武,浑身是胆,曾亲手创建和领导了多支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队伍,坚持抗战整整十四年。
五月的东北大地,满目新绿。怀着对李兆麟将军的景仰之情,我们前往辽阳小荣官屯踏访这位民族英烈的故里。有着一百多户人家的小荣官屯,背倚两座青翠的大山,面朝一马平川的田野,村中心一条东西大路,在两边整齐的现代农家房舍中,一处传统的青砖院落十分醒目,当地老乡说,这就是李兆麟旧居。
自幼生长在这里的李兆麟原本叫李超兰,“李兆麟”、“李烈生”、“孙正宗”、“张寿笺”等名字都是他投身抗日后为防备日寇追捕而起的。李兆麟在邻村读完小学后,又回到本村读了两年的私学馆。由于李兆麟多才多艺、能写会画,热心乡里、办事公道,还被乡亲们推举为村长。就在这个院落里,李兆麟娶妻成家,生育了一双儿女。
一进院,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院中心那白色的李兆麟将军半身塑像,将军眉目似剑,气宇轩昂,沉思中带着一丝威严和思虑。故居正房展览着李兆麟将军生平的图片资料和一些遗物。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二十二岁的李兆麟毅然卖掉家中仅有的一车大豆作路费,化名“李烈生”只身入关,到北平参加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家乡。当年年底,李兆麟受“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委派返回东北,到家乡辽阳一带组织抗日武装。他骑着家里的白马联络了辽阳、沈阳、本溪一带的山林队,成立了东北义勇军第二十四路军。
不久,这路抗日队伍就攻克铧子沟矿,活捉了前日本关东军工兵司令、矿长“久留岛”。李兆麟又随后率部队攻打沈阳,冲入南关和飞机场,敌伪公安队、城内伪军警和便衣队中纷起内应,破坏了航空处、兵工厂、电台,烧毁飞机库并烧坏飞机七架。这一创举,轰动了全中国。
一九三二年冬天,由于日寇从上海等地调集重兵加紧围剿义勇军,第二十四路军义勇军散了,李兆麟被迫离开辽阳家乡,先后到本溪、沈阳,化名“孙正宗”在煤矿和伪满军队里从事地下抗日活动,成立了“矿工抗日救国会”,策动伪军起义抗日。一九三三年六月,由于叛徒告密,李兆麟受到日寇追捕,幸亏邻居一位大娘慌忙跑来报信,才得以逃脱。之后,李兆麟潜回辽阳家乡,在表弟家筹得路费,登上火车前往哈尔滨,在那里化名“张玉华”、“张寿笺”参加了创建抗日联军的工作。从此,李兆麟再也没有回到家乡小荣官屯。
在松花江畔,在大兴安岭,李兆麟始终战斗在东北抗日的第一线。从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副队长、东北游击队哈东支队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政治部主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政治部主任到北满抗日联军总政治部主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副旅长,李兆麟一直没有离开他的部队,直到一九四五年八月配合苏联红军打败日本关东军。
在家乡的旧居里,记者见到了李兆麟在抗日联军用过的手枪枪套,穿过的牛皮“乌拉”鞋和马裤呢军裤。这些遗物,仿佛向人们述说着李兆麟那段舍生忘死、艰苦卓绝地打击日寇的峥嵘岁月。
告别李兆麟旧居的时候,《露营之歌》那刚劲雄浑的旋律又在耳边回荡起来:“同志们!锐意哪怕松江晚浪生!起来哟,果敢冲锋,逐日寇,复东北,天破晓,光华万丈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