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村分级诊疗 刘玉村谈“分级诊疗”:北大医院300多万门诊量 我希望能减少三分之一
    央广网北京3月5日消息(记者高艺宁)“病人治疗高血压为啥非要跑到别的地方?在社区医院拿点药就好。假如需要取的药社区医院没有,便是供给侧改革没有做好。社区医院建得好,值得病人相信的医生多,病人就会选择在这里看病。”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党委书记刘玉村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医疗改革应在供给侧发力,提高基层医院医疗服务水平。
    央广网北京3月5日消息(记者 高艺宁)“病人治疗高血压为啥非要跑到别的地方?在社区医院拿点药就好。假如需要取的药社区医院没有,便是供给侧改革没有做好。社区医院建得好,值得病人相信的医生多,病人就会选择在这里看病。”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党委书记刘玉村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医疗改革应在供给侧发力,提高基层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大医院的门诊量应该减少,让重病患者得到更及时有效的治疗,享受更舒适的治疗环境。
    “比如北大医院300多万门诊量,我希望能减少三分之一。”曾经担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十年的刘玉村说。
    减少大医院门诊量 避免患者“痛上加痛”
    刘玉村认为,大医院门诊量减少,可为医护人员减轻压力,投入更多精力照顾重病患者,让病人有更好的就医体验。
    “病人看一次病,心里一定要痛快,不能看病还要背负特别大的负担,造成痛上加痛。如果看一个病人的时间可以达到15分钟,病人的体验就会好很多。如果症状严重的患者只来了3-5分钟,便被告知吃点儿药就行,病人的感受肯定不会好。” 在刘玉村看来,大医院门诊的舒适度、隐蔽性和隐私性等都会随着门诊量减少而有所改善。
    “如果三分之一的客流被分走,医院成本如何保障?”刘玉村回应记者,大医院要加强供给侧改革,及时进行灵活调整。对于国家医改政策,大医院要做好表率,要有定力。
    在刘玉村看来,医院文化是大医院需要抓好的重要环节。刘玉村以北大第一医院为例:“作为医疗系统 “国家队”的领头单位,我们强调“厚德尚道”精神,做水准原点,做人做事要成为标准。”刘玉村还认为,在做好文化的基础上,要保证医护人员待遇,把“两只手”用好,医院才能良好运行。
    “分级诊疗”应在供给侧发力
    “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 “分级诊疗”制度如何发力?刘玉村认为,对于政府部门来说,要考虑投入和产出效益问题,要清晰认识到在哪个环节上发力效果最好。相关部门可通过医保,再加上一定行政手段,向适应需求端推进。同时,政府部门要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如建足够的医院,培养更多、更让病人信任的医生等。
    社区医院方面,要提高医疗服务水品,保证患者在社区开完“单子”后,能够就近取药。同时要提供更好的服务,让百姓自愿选择社区医院治疗。“如果强制百姓做什么,百姓们肯定会有疑虑。要采取措施,让大家心情舒畅地接受。”刘玉村说。
    重病治疗应“切块”分类 制定统一价格
    “看病就医这件事儿,如果你做的越细,越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认为应该大胆一点,用切块的形式来做。”刘玉村建议,应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按组分类疾病,统一定价。
    “同种疾病的检查费可能不同,但其它费用都是固定的,治疗同种疾病应该统一价格标准。然而目前的现状是,同一个病人在不同医院的看病价格不尽相同。为什么?这与医院的文化、管理等方面的差异有关。”
    刘玉村建议,政府应根据同种疾病在同类型医院的治疗费用平均水平,制定出统一价格标准。“患者不管在哪个大医院治,都给这么多钱。医院必须在固定价格范围内保质保量地治好病人。如此,每个医院都会加强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倒逼医院改革升级。”
    标签:刘玉村,医院,门诊量,三分之一,北大医院,病人,社区,300多万,减少,患者